“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其結局是吊死煤山,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這其中的一段故事,明末時,有一個人叫袁崇煥,相信大家都聽過吧?抗清大將!可其死得是無比冤屈,有多冤呢?可以說是比岳飛還冤。”
“在與當時的清軍,也就是後金的對峙中,清軍繞過山海關,突襲當時的明朝都城,袁崇煥得知後,親自率領九千人馬,星夜兼程的趕去!及時趕上並且擊潰了清軍。而擊潰之後,大軍是駐紮在都城外的。此時的都城是四門緊閉,誰也不能進去,可袁崇煥卻得到崇禎的旨意,要他進城商量軍餉的事情,當時的環境是很艱苦的,袁崇煥一聽是商量軍餉,欣然接旨,利用從城樓上放下的吊籃進城。”
底下眾人眼巴巴望著黃明,不少同學問著:“後來呢?”
“袁崇煥是當時明朝的薊遼督師,任兵部尚書,打了勝仗,卻連大門都不能走,要用吊籃進城,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進城以後呢,當他見到崇禎皇帝的時候,崇禎卻是一副很嚴肅的表情,沒有跟他交談,兩邊直接竄出來錦衣衛將他拿下入獄。”
黃明說話間又停頓下來,不少同學都想知道接下來的事,林青也不意外,很想知道為什麼說袁崇煥比岳飛還冤枉。
“罪名是勾結外敵,為什麼就這樣把他拿下呢?因為,崇禎皇帝是生性多疑!一直以來,對於明朝有一段評價,被不少人津津樂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粗看之下,確實是正氣凜然,大義滿滿。但實則,這種一氣強硬到底的輿論氛圍卻真正要了大明的命,順帶將真正愛國者的一切努力砸的粉碎。”
說到這裡,黃明笑:“老了,等我喝口水。”
“這種除了強硬別無選擇的思想和氛圍,實質上是一種植根於天朝上國傲慢的自大。帶著這份自大,大明朝廷眼前沒有平等的‘外國’,只有匍匐於腳下的附庸和‘不尊王化’有待大明軍隊將之徹底蕩平的‘外虜’。無論是兩者中的哪一個,大明的態度都應該是強硬再強硬,不把對方逼到山窮水盡已經是大明的仁慈,更不要談讓大明有一步後退。帶著這份‘強硬’或者說‘傲慢’的‘大義’,明末的大明朝從皇帝到平民聯手開啟了自毀模式。在這個模式下,誰把大明吹得越厲害,越不可戰勝,把後金、蒙元等‘外虜’貶得一無是處,誰就越‘愛國’,誰老實承認後金其實很強大,大明其實處於劣勢,誰就等著‘漢奸’的帽子扣到頭上來。”
“崇禎呢,他就聽信了奸臣的話,認為袁崇煥通敵,所以將他下獄,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在歷史上是一個悲劇發生的日子,這一天,明末愛國將領袁崇煥被處死,而且是用了最為殘酷的凌遲,這個凌遲是因人而異,有的被割八刀、有的被割十刀,最高紀錄是三千六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