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殿終於建好了。
大虞一朝的宮殿不到二十年便被燒了三回, 實屬命途多舛。每次翻修都耗去巨資銀子,到得第三次,李慶成竟是不管了,便把它扔著。
自李慶成歸京後, 皇宮一切用度從儉,導致孫嫣吃的是娘家的糧米,使喚的更是娘家的人——誰讓陛下一回宮就裁掉了近七成的宮人?
李慶成貼身侍衛只要鷹侍就夠了,太監們能省就省, 有家的全部打發回家去。
破敗的京師孫岩出了不少錢,李慶成更下了皇詔, 令京師大戶捐錢修繕城門, 捐一萬兩得偏樞令一枚,科舉不中者,可至十八司參事, 待大選之年察舉才德。等於在變相地買官賣官。
富家子弟得到個捐官的機會,李慶成則募集了足夠的資金, 是年天下開始減免田稅。
「朕要推行一種新法。」李慶成漫不經心道:「作為本朝千秋萬世的基石, 眾卿以為呢?」
當朝大學士,前朝大學士, 太傅, 李慶成親自提拔的部分新晉官員濟濟一堂,聚於御書房內。
方青余想了想, 終究還是說:「陛下英明。」
李慶成嘴角抽了抽, 掃視眾臣一眼:「就沒一個人敢說實話?」
「陛下英明!」臣子們忙紛紛阿諛。
李慶成的視線望出御書房外, 張慕站在花園中,頎長男兒身軀上灑了春日暖陽,指套上倨著咕咕叫的海東青。
「自古帝王。」李慶成說:「無不有雄心壯志,妄圖成就一番千秋萬代的偉業,然而無論改革,新法,俱取一時興頭,最後往往以失敗告終。或是雷聲大,雨點小,身死後一切又回到照舊。」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天子初登基,也愛燒這三把火,來一番天翻地覆的大改革,換點飄飄然的奉承話,各位已見怪不怪。是以嘴上說陛下英明,心裡卻在笑話朕,是也不是?」
御書房內鴉雀無聲,方青余大笑道:「陛下英明。」
「不。」李慶成眼中帶著笑意:「朕說這一番話,心裡是認真的,請諸位愛卿切勿見笑,有何高見,還請教我。流落楓關,西川,江州等地的這兩年,我見過貧的,也見過富的,想踏踏實實,為百姓做點事。」
「各位愛卿都飽讀史書,以史為鑑,可證本朝興衰。」李慶成認真道:「請告訴朕,在推行新政時,有什麼是不能做的?」
御書房中坐著十二名告老的大學士,不少已到耳順之年,俱是通讀史書,更有古稀者也被李慶成一併請了回來。
臘月初三,還有一月便是過年時,時至寒冬,一國歇了耕作,御書房內生上火盆,大學士圍坐一處,外圍則是六部尚書與三名手握重兵的大將軍。
「老臣年前聽得殿下流落在外。」一名老學士欣慰道:「年底便班師回朝,京師雖看似廢破,但實則欣欣向榮,陛下身邊的各位大人雖看似年輕氣盛,但自天子之下,卻有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另一名最老的史官已是鬚髮銀白,自李謀入京前,此人便已侍奉前朝,李謀在位時卸任,此刻開口道:「既然陛下想說心裡話,老骨頭們不妨也說說心裡話。」
「依臣看。」那老史官道:「陛下歸朝半年,天家節儉度日,可為天下表率。雖經一場大戰,士卒們卻已紛紛解甲還鄉歸田,未曾耽誤秋收。中原十八州更減輕了稅賦,入京路上,到處欣欣向榮。較之先帝在朝時,中原更現旺盛生機,陛下已做得很好了。」
李慶成眼中帶著期望的笑意,老史官又道:「臣等以為,如今要辦的,便是穩紮穩打,穩固民生,腳踏實地。不應再貿然推動新政。」
「自古推行新政的君王,無不是因天下民不聊生,或是戰火荼毒蒼生後,為舊去新來,才頒布新法。」老史官道:「如今京師破敗只是表面上的,一切都在時間中緩慢發芽,抽枝,展葉,假以時日,定能長出一棵大樹。」
李慶成緩緩點了點頭,眾學士俱安靜不言。
「若說政體,民生。」一名老者開了口,看看那老史官,又道:「雖仍有隱患,但百年內不顯,陛下可不必太操心。」
「正是如此。」李慶成喃喃道:「地方大族豪富,終將成一隱患。」
「我也知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的道理。」李慶成朝坐著的眾大學士說:「但這不夠,遠遠不夠。」
「我想要一種政體,這種體系能令天子三年不在朝,一切運轉如常。」李慶成道:「慶成是個識大體的人,但百年後呢,兩百年後呢?大虞千秋萬代的子孫,總難免會出幾個敗家的,出一個昏君,整朝就立馬玩完。到得那時候,內憂外患,又該如何?只怕先帝的江山會在某一朝毀之一旦。自古君王羸弱,權臣篡位之事數不勝數。若君王與整個朝廷都處於頹勢,外族崛起,我中原便又要遭遇戰火,何其無辜?」
「天子本不應是照拂天下,凡事親力親為的人,天子應是整個朝廷的表率,天子在的地方就是虞國,就是朝廷,就是天下。除此之外,什麼日理萬機,民生瑣事,都應各有各的分派,各有各的規矩。」
那老史官凝重點頭:「老臣明白了。」
李慶成莞爾道:「就像一架水車帶動的機括,無人去管它,便能自行運轉。帝君不過偶爾去修一修,把它扶正。」
「那麼要保證帝位穩固,百姓安居樂業。」一老者捋須道:「首要隱患在於地方大族與參知兵制,先帝賦予了他們太多的權利,但若貿然剷除,只恐會撼動我大虞根基……」
李慶成雲淡風輕地取過一張紙,潤了筆,喚道:「張慕成。」
張慕進來了,就著矮案坐下,眼中閃爍著一分難明之意。
「你的字漂亮,寫罷。」李慶成道:「眾卿家請暢所欲言。」
長樂元年臘月初三,史稱「京師圍爐」的一番長談,數名大學士或從前朝失江山,或從上古中原官制的種種弊端說起,發乎朝堂,止於民間,引據史實與歷代帝王行為,為李慶成提出了十七條為君之道。
其中一條便是:「開源納諫」。
張慕提筆,將這十七條一一記錄,後經李慶成的整理與刪修,成四百一十七言的:「虞十七策」。
六部官員幾乎全是年輕人,前朝的老大臣已經死的死,去的去,掃得差不多了。再沒有人能倚老賣老,以德威壓重,去除了所有的思想禁錮,一名僅十九歲的年輕皇帝,笑吟吟地聽著殿中上百名平均年齡不到四十的年輕官員爭得臉紅脖子粗。
十七策被反覆論述,上到大學士與六部尚書,下到侍郎與佐證,將所有的可能的現象都列出了,再予以激烈反駁。從兵制到商貿,稅賦,徭役,至民生,多派論戰後,李慶成一錘定音,交予蘇星照,寫下了洋洋灑灑,近兩萬言的「長樂法」。
「你究竟想做什麼?」唐鴻道。
黃謹賣力地給李慶成捶背,李慶成懶懶道:「你覺得呢?」
唐鴻撩起袍襟,在龍央殿的門檻上坐著,隨口道:「我總覺得你老有別的意思。」
李慶成笑道:「當然,我只想定個不用皇帝,朝中便能萬事自理的規矩,這麼一來我就能常常偷溜出宮去了。」
唐鴻:「……」
翌年春,新法頒布,李慶成的新政奠定了大虞從此時起的兩百年穩固基業,後世無論是宦官宮闈作亂,抑或是文官結黨把持朝政,這輛早就調整好的戰車依舊轟轟烈烈地一路前行,未有絲毫出軌。
無論朝中是烏煙瘴氣,一派荒蕪,還是權臣一手遮天,百姓生活俱一切如常。幾乎從未出現過叛黨以民不聊生為由,興兵作亂的情況。
終大虞一朝,凡有動盪俱是起於朝廷,民間則趨於安穩盛世。
直至扶峰入閣當大學士,連著四年的大災害集中爆發,才發生了一次上萬饑民圍京的大場面。
最後扶峰以長樂法為依據,開國庫賑災,勒令十八州紛紛開庫,解去饑荒之危。
新法頒布後,百姓照舊,官僚制卻從上到下,驚天動地的翻了一番,薦察制被併入科舉,寒族甄選幾乎成了虞國所有官員的晉升仕途,政績考核也換了新。
田租開了新制,由朝廷監察使與當地地主,鄉紳共同聽證,地租更與當年收成掛鉤,將地租定為當年秋收的數成,秋後再行算帳。
一時間考生趨之若鶩,天下魚米豐足。
然而這新法頒布後的第一年,卻是最難熬的。
沒有半分錢地稅,糧稅,國庫已虧得快見底,還要支撐足足一年時間,到秋收時才能入帳。
李慶成欣然道:「既是沒錢,朕也就跟著一切從簡,先不大婚了。」
孫岩:「……」
李慶成和顏悅色道:「孫尚書,要麼大婚還是你孫家出錢?這大婚可不是說著玩的,要辦就得大辦……」
孫岩徹底沒錢了,只得道:「那麼就待陛下……有錢時,咱們再大辦罷。」
李慶成很滿意,打發了孫岩,內閣捧了摺子過來,黃謹挨個看奏摺,蓋玉璽,李慶成只抽了幾封標紅的文書看過,便親筆批註。
日子過得甚是悠閒,陽春三月,韓滄海本應入京述職,人沒有來,來的卻是浩浩蕩蕩,二十大車的朝貢,禮單上只有一句話:
一點心意,以備你成婚之需。
四十萬兩白銀入京,那是江州近十年,積累下的近一半。
韓滄海有先帝批下的特權,可以江州經費維持五萬黑甲軍的兵制,如今他將黑甲軍撤裁到五千人,所有預備軍解甲歸田,並朝來使說:「聖明天子在位,中原百年內不會再遇戰亂,黑甲軍可以撤編了。」
「我不成婚。」李慶成道:「收進國庫,旁的事免談。」
方青余從箱內撿起一件紅黑相間的婚袍,對著自己比劃。
「這是皇后穿的。」張慕冷冷道。
方青餘一哂道:「誰穿不是一樣麼?」
張慕道:「陛下,你該成婚了。」
李慶成道:「東疆的方家還未平,塞外匈奴人還在,我、不、成、婚。告訴孫嫣,想嫁人就自去找個人嫁了。」
張慕:「你會當天下的笑話。」
李慶成:「我從來就不怕人指點,嗯?」
說著示意張慕看宮外的一個箱子。
那是十七策中「開源納諫」,新法的一個措施,在皇宮內城外置一木箱,接納所有百姓投遞的文書。
文書可告御狀,可彈劾在朝官員,也可直斥天子之非。
告御狀的揀出來分發刑部,彈劾的遞交內閣,彈劾李慶成的,李慶成都讓黃謹讀一次,之後一把火燒了。
張慕沒有再說話,轉身走了。
方青余把皇后的婚袍套在李慶成身上,笑嘻嘻地穿上皇帝婚袍:「咱們來拜天地罷。」
「你給我滾——!」李慶成一腳踹開方青余,回殿。
當夜,李慶成在御花園中發呆,黃謹在一旁念彈劾書。
「這一封是彈劾方將軍的。」黃謹滿臉諂笑:「先不說了。」
李慶成:「說,為什麼不說,方青余他又闖什麼禍了。」
黃謹道:「這個……」
李慶成淡淡道:「說就是,只要忠於朕,旁的事你都不用擔心。」
黃謹道:「方將軍的親兵,上次打死的人來告御狀……被關起來了。」
李慶成蹙眉道:「什麼玩意?還有上次?你幫著方青余窩藏了幾次御狀?!」
黃謹忙道:「不不不,陛下明察,這封本應遞呈刑部的,是先前分揀時錯了,臣這就派人送去。」
李慶成:「遞呈刑部?也就是說,先前早有不止一封遞去刑部了?這案子壓了多久?到現在還沒辦?還接二連三地打死人?傳刑部尚書過來!」
黃謹忙前去辦,一封被揀錯的彈劾信作為線索開始,揪出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案。
首先,刑部尚書夤夜入宮,言道並未收到狀紙。
於是李慶成連夜派人前去徹查刑部,揪出了與方青余勾結的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