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唐兵力重點保護漢人勢力聚集區,掃蕩扶餘勢力圈,政策上減免漢人未來幾年的賦稅,從中選擇識文斷字,有眾望且會說漢話的長者,出人遼東地區的基層官吏協助大唐朝廷管理民生,同時,派風言衙門下屬勢力所掌握的評書表演藝術家等,去各漢族勢力講授祖先『艱辛』奮鬥使。
幾百年前的事兒了,還不是他們想怎麼編就怎麼編麼。
當年具體的情況肯定是誰也不知道了,反正在說書先生的嘴裡,那是每一個人來此躲避生活的漢人都被欺負的老慘老慘了,再加上眼前遼東半島上越來越激烈的民族矛盾,那些漢人老爺們一個個全都義憤填膺的。
之後,又讓村長每天都組織一次由秦侯發明的『訴苦大會。』主要內容就是說一說,扶餘人這麼些年到底是怎麼欺負大傢伙的,大傢伙在高句麗朝廷下受了多大的氣之類的。
只要設置一個沒人都必須發言,說得好的鼓掌的環節,結尾處再由風言衙門的人領著喊上兩句慷慨激昂的口號,嗯,這幫漢人現在比唐人還激進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過江
大概又過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當秦浩說服黑齒將軍在葛嶺城下飆演技的時候,遼東地區已經組建了漢人義勇軍了。
這些新組建的漢人軍團中,甚至不乏有上個月剛剛被唐軍打散的,剛剛放下兵刃的高句麗老兵。
這些老兵用來攻城未必有什麼用,但起碼不用大唐再費心治安之類的瑣碎事情了,李世民可調用的兵力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
而大唐在遼東的民族政策也隨著這個現狀發生了根本改變,有點類似於蒙元,將半島百姓分成了四等了。
第一等當然就是唐人了,這些唐人日後主要生活在租界裡,走出去見官大三級,甚至出現了扶餘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小木牌。
第二等,便是原本的那些漢人了,這些漢人能做官,能跟唐人做生意,可以自由出入租界在唐人的地盤混飯吃。
第三等則是這片土地上的那些少數民族人了,比如渤海人,羯人,契丹人之類的。
而扶餘人麼,則完全成為了被剝削的對象。
這樣做雖然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民族融合,但勝在簡單粗暴,短期之內見效最快,只是後期撥亂反正的工作量簡直大得嚇人,偏偏秦浩還是個心軟的,總覺得這裡頭有他的一份罪孽,在未來的十幾年裡始終未這事兒操碎了心。
理所當然的,安市城在李世民下定決心之後一個衝鋒就給拿下了,城破當天高惠貞站在城頭對唐軍破口大罵,然後自刎殉國,被李世民下令厚葬。
而新城也終於彈盡糧絕,再打下去就只有吃人了,高延壽又不是張巡,所以領著一匹敢死隊衝著薛萬徹嚴密的軍陣來了次自殺式的慘烈衝鋒,便再也沒有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