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宰相雖然被廢了,但因為皇帝的事兒根本忙不完,所以又有了內閣,再後來,大明皇帝要麼能力不行,要麼不務正業,內閣首輔的權力也不斷坐大,成了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權的存在。這個廢宰相算是廢了個寂寞。】
朱元璋一直捂著臉聽著,他沒想到,自己這兩個為了朱家子孫和朝廷好的做法,都是這樣的結果,完全不是他想像中的樣子!
大臣們還未能感受到,朱家王室血脈人數膨脹帶來的壓迫感,但是大家忍不住回憶了一下,洪武年間內閣和內閣首輔的權力,又和現在的對比了一下,確實增加了不少。特別是當初朱瞻基去世時,特命三楊為輔政大臣,而三楊都是內閣之臣,無形中給了他們擴大權力的機會。
「逆天地之行的改制,終是行不通的。」有人低聲嘀咕道,就怕自己聲音高了,讓朱元璋給聽見了。
「有些祖制確實……當初太宗皇帝起事,便是因為藩王之故。」
若沒有分封藩王,這皇帝是誰做,還不好說。
有腦子轉得快的,立刻回溯了一下本朝的歷史,不得不承認,天幕說的極對。
【除了分藩王、廢宰相,朱元璋還有其他被批評的地方,比如恢復殉葬制度。本來人殉制度主要在商朝,帝制早期的秦漢就式微了,開始用木俑陶俑代替,所以始皇帝被大家親切地成為「初代手辦愛好者」。後來,遼、金、元、明、清都有過活人殉葬的事。可這件事,只有大明被罵得最厲害,為什麼呢?因為其他幾個,不是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就是少數民族政權,只有明是漢家王朝。漢人都自覺自己是文明人,是開化的種族,不應該做那麼落後、殘忍的事。因此,廢除殉葬制度,不僅是康熙帝的功績,也是朱祁鎮那烏漆嘛黑的人生中,屈指可數的可稱讚之處。】
啊這……
還有此等反轉?
大臣們偷偷覷皇帝,皇帝竟然在這件事上,成了朱祁鎮這個賣國蠢物的反例?
這樣的對比,令朝臣們都有點無言以對。沒想到後世之人對人殉一事,如此在意。
「天幕分別是非對錯與明軍昏君的標準,竟是從頭到尾都如此,未曾變過。」鄺埜驚嘆道。
旁邊的人問:「鄺大人何出此言?」
鄺埜笑了笑,道:「太*祖被天幕指責之處,皆是不利於朝政不利於民的。」
藩王之亂,只會讓百姓生活不穩定,這人殉制度更明顯了,陪葬的除了后妃,還有一些奴僕下人。高高在上者不在意他們的性命,可天幕顯然將每一個人都看做是人,不論是天潢貴胄,或者是販夫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