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越細思越覺得恐怖,被俘皇帝大宋就有兩個,他們的經歷和下場,昭示著異族人對中原皇族有多狠毒,可是朱祁鎮不僅逛了一圈安生回來了,還能再次登位!好似是老天爺第一次想弄死大明,結果于謙力挽狂瀾,救下了大明,可老天不甘心,又讓朱祁鎮重新坐上了皇位一般,頗有一股不將大明弄垮不罷休的架勢。越想越覺得,朱祁鎮這種膿包玄孫能坐穩皇位,就是老天對大明的懲罰。
一致都致力於與門閥士族鬥爭的李世民表示無語:「人之才能雖非天生,卻也有不少人天生有才,比旁人聰明。皇家若是不想自己手中權力被豪強世家分掉,就需要藉助民間的力量。」
嬴政也忍不住惋惜道:「大明若是不想要那些人才,便給朕罷!朕需要得很!」
這兩期天幕,啟發了嬴政許多,他逐漸有了破當下六國雖滅,貴族卻不臣服的現狀的思路,他也要取民間之力!
劉徹呵呵笑了:「東城的王家兒郎生得孔武有力,腦子愚鈍,卻被家中壓著讀書;西城的蔡家生了個病怏怏的孩子,卻得入伍當兵……有意思!」
趙匡胤皺著眉,卻在思索朱元璋如此做的動因:「怕是想事無巨細地安排好了,後世子孫就在他安排好的框架里做事吧?可惜了了,考驗朝廷與皇家的,從來都是老天,如此將飯餵到子孫後代口中,是無用的。」
玄燁皺著眉苦著臉:大清為壓制住漢民,學了大明不少招數,可如今,天幕對此萬分不贊同?
朱元璋的「戶籍制度」確實是省事,腦子稍微不行的都看不出問題有多大,看得出問題有多大的,都深深的嘆氣。
【除了盡力限制普通百姓,朱元璋對社會的中堅力量——讀書人也是一邊拉攏一邊打壓,一邊給予考上了不同功名的讀書人不同的特權,一邊又將科考的內容更加固化,在洪武三年大明第一次舉行科考時,就規定了考試內容的範圍,如《易》用程朱氏注版,《書》為蔡氏流傳的版本等等,也就是後來說的四書五經。不過剛開始對舉子們寫文章沒有很多格式要求,一直到成化年間,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皇帝的時候,開始由「經義」變為考八股文,對格式、字數、思想觀點的表達等,都有了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