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點頭:「去吧!」
徐珵的事,也算是稍稍安了朝臣的心,只要不是真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只要有才能,還是能得到重用的。
而這樣的事,自然又被史官寫到了正史中,朱元璋又被贊知人善任,寬宏大度。
一晃三年多過去,朱元璋越感覺到時間臨近。不過經過三年多的治理,天幕提到的弊病,大多已修正,戶籍政策在逐步放開,藩王們在朱元璋的鐵腕之下,紛紛主動交出兵權與財權等,換來子孫後代可以安享富貴的權力。另外,朱元璋重新改革了皇家教育制度,皇子們按硬性規定,都要接受當代大儒們的教導。而藩王們的孩子,也有機會入京學習,若是學得好,一樣能從政為官。
沿海也建立了專門的水師,船就是直接用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進行了改造,果然能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劈波斬浪。海寇們看到朝廷竟然是來真的,不少見勢不對就直接跑了,也有頭鐵的,想和朝廷碰一碰,結果就是被打得瘋狂逃竄,他們看得出,朝廷水師越來越厲害了。畢竟朱元璋是個天生會打仗的,根據水師的特點進行訓練,戰力自然提升極快。
至於倭奴國再來使臣,朱元璋與眾臣都沒好臉色,弄得使臣們頗為惶恐又擔憂。
第64章 普信皇帝朱祁鎮(64)
如朱元璋預料的那樣, 在也先和脫脫不花回到草原後,草原各勢力之間,鬥爭得更加厲害了, 已經完全沒有心思南下掠奪。只有每年秋冬季時, 因為草原日子難過, 會有不同的小股勢力南下搶劫。但隨著邊防軍備的逐步完善, 蒙古人幾乎占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會損失不少人馬。
不過一兩年的功夫,大明又逐漸壓制了蒙古勢力,使得蒙古勢力不得不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 甚至各勢力之間還爭著來大明覲見上供, 生怕來遲了,就得不到大明的重視。
至此, 再也無人質疑朱元璋當年將也先等人放歸的事了。
「陛下英明!以現如今草原上的亂象局勢,恐怕有五十年內不敢大規模南下了!」有人在朝中唱讚歌道。
引得其他臣子紛紛附和。
朱元璋笑納了, 反正大臣們說的沒錯。
朱祁鈺也真心實意地給太*祖爺爺誇讚了一番,待到散了朝, 只剩爺孫三人的時候,朱元璋靠著椅背問道:「你們二人, 是有什麼別的想法嗎?」
朱祁鈺沒有什麼意外, 忙站起身行禮道:「稟皇祖祖, 孫兒前些時日,接了您的旨意,去巡視了大同、宣府等關隘要塞,各關隘情況, 孫兒已經寫了摺子給您。但孫兒有些想法,還想與皇祖祖商議一下。」
「哦?你說。」朱元璋一直鼓勵朱祁鈺和朱見深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朱祁鈺繼續道:「孫兒詢問了各關隘的將士們, 對蒙古人的看法,大多數人是恨的,恨他們來咱們大明燒殺搶掠。但是令孫兒意外的是,這恨意中,還夾雜著一些同情。據他們所說,草原人比咱們中原還要靠天吃飯,經常南下,也是因為生活過不下去了。聖賢書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若是吃不飽肚子,穿不暖,自然要為了求生存而干出殺人越貨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