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略略平復後,趙德昭越發地好奇, 大宋朝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比那個明堡宗搞出來的事,還要令人痛心扼腕嗎?能不能想辦法避過去?
沒等趙德昭問出口, 趙匡胤就直接嘆道:「丟祖宗臉還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害人啊!害人害江山社稷!害死的人難以計數。」
皇帝昏庸, 確實能害死不少人,就像這李隆基, 他沒親手殺那些將士, 沒有親自去抓壯丁, 可是因為他的昏庸,導致安祿山等人起兵叛亂,死了不計其數的人。
皇帝一人,身系天下。
李世民聽到李亨那些操作, 和朱祁鎮差不多,頓時血壓就上來了。朱祁鎮是個什麼貨色, 李世民可太清楚了,這李亨竟然沒好到哪裡去?
真是要氣死他這位老祖宗了。
一旁的李亨,聽著天幕對他的講述與評價,感覺血液都凝固了,整個人都僵硬了起來。
魚朝恩確實是他身邊的宦官,李豫是他兒子,這些都沒錯,可是天幕所說之事,他還未做過啊!這是不是太冤枉了!
高力士看看皇帝,又看看太子,也急得不行。高力士一直在明里暗裡保護太子,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太子穩固了,朝堂才能穩固。這天幕到底是什麼人弄得,為何皇帝會如此相信它所說的一切?天幕這樣講太子,是想離間皇帝與太子的父子之情嗎?
高力士真是越來越覺得頭疼,本來叫太子來,是想能有個拿主意的人,現在看來太子自己反而被卷進去了,這事兒要怎麼過去啊?
他有很強的預感,一場十分強大的風暴就要席捲過來了,到時候不僅楊氏一族,就是太子一黨,都沒什麼好下場!
這麼想著,高力士冷汗都出來了,浸濕了身上的衣裳。
他許多年都沒有這般害怕惶恐過了。
【李亨不僅寵信魚朝恩,後來還重用李輔國、程元振這些太監,導致太監逐漸作大,擺弄軍權。越來越有明堡宗那味兒了有沒有?太監監軍這事,不是明朝發明的,只是因為土木堡之變敗得太慘太丟臉,所以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的事,才會如此出名。事實上,李亨也不遑多讓。李亨還不止寵信一個太監,他有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好幾個!且他不止寵信太監,他還寵信後宮!】
【說起來,也是太子妃韋氏和杜良娣生錯了時候,被李林甫針對的時候,二人都成了棄子。可張良娣同為太子的女人,運氣就好多了,她不僅熬到了李亨當了皇帝,她自己當了皇后,還有機會效仿武皇和韋後,干預政事!李隆基被接回長安後,沒有張皇后的允許,李亨這個兒子都不能輕易去探望。建寧王李倓見張皇后和李輔國二人勾結,把持朝政,十分有危機感,便多次和李亨上奏提醒,結果這樣反而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張皇后和李輔國二人給他扣了個想謀殺親兄弟廣平王李豫的帽子,李亨就直接把他賜死了。】
【什麼叫人最後都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李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就活成了李隆基的樣子。李隆基早年聽信武惠妃讒言,冤殺了太子李瑛三兄弟;李亨就聽信了張皇后和李輔國的讒言,冤殺了最優秀的兒子李倓;李隆基沉溺美色,荒廢朝政,李亨就偏寵偏信宦官與皇后,讓宦官擺弄軍權,讓張皇后把持朝政;李隆基聽信楊國忠讒言,導致哥舒翰潼關大敗,直接導致平叛戰爭情勢扭轉;李亨就聽信魚朝恩讒言,罷了郭子儀的兵權,導致平叛之事越打越不得勁,越打時間拖得越長……李亨當太子這麼多年來,一直被李隆基打壓,想必對這個父親也有頗多怨言,甚至有些憎恨的。可是當他自己當了皇帝,他卻學到了李隆基最差的一面,這可真是諷刺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