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燁沒想到,在天幕每每提起都要咬牙切齒的,那段百年恥辱的歷史中,大清也有表現亮眼之處。這令他內心稍感安慰。
【清朝時,對於民族政策的思想核心便是「統一中外」、「因俗而治」、「懷柔以德」、「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簡單地說,就是統一是不可商量的底線,但是在這個底線上,可以有差別對待,根據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和勢力情況,施以不同的政策,大棒加甜棗永不過時。這些思想,是弘曆對玄燁和胤禛的思想的傳承與發揚,是大清一脈相承的政策。想必大家也看得出,這些政策到如今,依舊十分具有借鑑意義。如今,我們有許多不同的自治省自治州自治縣之類的,是對這種民族政策的另一種運用。】
【而這一政策最亮眼的地方,便是它的宗教政策。弘曆在乾隆五十七年,取得了郭爾喀戰爭的勝利後,因當地信奉活佛,弘曆沒有針對這一宗教進行毀滅性打擊,反而將其活佛轉世一事,用金瓶掣籤的方法,將他合法化明朗化,一方面使得當地信眾民心得以穩定,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當地一些勢力,利用活佛轉世的信仰作弊,從而影響社會安定。】
李世民聽完這個「金瓶掣籤」制度,略品了品後,點頭道:「是個不錯的做法。西域許多部族,都有自己信仰的神靈與教派,為了信仰中的神,他們可以捨棄一切,甚至是性命。對於這樣的人,此等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李治也點了點頭,雖然因為前面的解說,對這個弘曆印象不太好,但這個方法,確實是沒什麼問題,反而顯出了他擅長體察人心的本事。
劉徹則是歪倒躺著,心裡琢磨著清朝這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是不是大漢也用得上。
朱元璋雖然有點不高興,但還是命朱棣先記下來:「那個紅薯玉米記好了吧?這個民族政策,什麼金瓶掣籤也給我記下來。」
朱棣下筆飛快:「我記著呢,父皇,您別著急。」
看著朱元璋那矛盾的樣子,朱棣也是覺得好笑。
不過,朱棣覺得,既然清朝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大明學一學也沒什麼,不用顧及什麼面子之類的,人家清也沒少學自己大明的,前面皇帝收稅還用大明丈量土地和普查人口的數據呢。反正算下來,大明還虧了。
玄燁也知道新疆西藏那邊的情況,活佛轉世的事兒,也聽說過,弘曆竟然能軟硬兼施,在活佛轉世一事中,將朝廷的認可也加了進去,不得不說確實是一招妙棋。活佛需要得到朝廷的認可,就不怕他心不向著朝廷了,他心向著朝廷,信仰他的民眾能不皈依朝廷麼?
也難怪,即便是天幕不喜歡弘曆,但對於他做的好的事,也沒有隱匿不談,或者以貶損的方法說出來,這至少說明天幕的心沒那麼偏,所以該好好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