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對蒙古勢力實行的平衡手段,是非常有效且非常合理的,只可惜朱高熾和朱瞻基都沒有能堅持下去,給了蒙古勢力喘息之機,所以最後惡果是在朱祁鎮上位以後,才結出來。
還比如海禁、戶籍等政策,他自己是為了解決眼下的問題,所以採取了一些蠻橫直接的方法,沒想到這種政策,卻又被後輩堅持了下來,結果導致了事情發展偏離了方向。
朱元璋琢磨了好一會兒,才對朱棣道:「我覺著,這種事兒,還是因為皇帝太懶的緣故。」
朱棣一臉問號地看向他,「兒臣有些不明白。」
朱元璋道:「就這個清朝來說,明眼人都看得出,胤禛皇帝的那些法子,是有用的,但凡掌過權、為這天下著想的人,都會覺得那些政策利國利民,可為何弘曆沒堅持下去?就是因為做起來太辛苦太累了,總能遇到許多問題,總有許多人反對。作為皇帝,要去解開這其中的結,要平衡好各方,非常考驗個人能力和耐心。」
朱元璋自我反省的結果,就是覺得自己能力手腕是夠的,但是耐心不夠。
誠如天幕所說,有些政策,是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看出結果的,但他自己很多時候,都只想著儘快解決問題,未考慮到長遠未來。
朱棣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國家建設,需要的是百年大計,但一朝皇帝在位也只能幾十年,所以想要政策一直發揮作用,確實是很考驗執行人的能力。
趙匡胤也道:「當政者,不僅要銳意革新,亦要有堅持舊政的能力。帝王的遺產,可不僅僅是庫房裡的錢,朝堂上的人啊。」
趙德昭撇了撇嘴,道:「不少朝代,甚至會出現皇家父子相爭的事,待兒子繼承了皇位後,恨不得將老子的一切都抹除掉,更別說延續先帝之政了。」
皇家關係,摻雜了太多利益和外因,有些臣子為了有從龍之功,還故意離間父子關係呢,這裡面的事兒太複雜了,天幕所說的,也都是極端條件下的美好願景而已。
這種父政子敗的情況,也是劉徹所擔心的,劉據與他想法十分不同,有時候父子兩還會起爭執。劉徹顧慮劉據,與他心中起隔閡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劉據會推翻自己所執行的政策的擔憂。
面對著劉據,劉徹有時候會有一種不被兒子理解的頹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