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上的改革者不少,王莽之前有商鞅,之後有王安石之等,他們都是勇敢的革新者,都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最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他們都曾努力發光發熱,都在與時代的浪潮搏擊時,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智慧與精力,他們敢於人先、窮則思變的精神,是我們應當看到並學習的。】
帝王們都沉默了,天幕對王莽的評價,真是幾經變換啊,一會兒誇他,一會兒罵他的,沒聽進去的,還估計要覺得天幕立場不太堅定了。
之前天幕對其他人做評價,特別是幾個帝王的時候,除了李隆基是前期夸,後期罵,其他的幾乎都是從頭罵到尾,有的甚至連祖宗皇帝都要拉出來罵,這並不能說明是天幕有所偏袒,或者有私心,相反,這說明王莽這個人,是非常複雜和多面的。
所以,對王莽的評價與研究,在帝制時代結束後,也有了一些反轉。
這讓許多帝王忍不住想到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拋開立場和利益關係,才能夠更準確地去看一件事,去評價一個人,去看待一樣東西?
李世民贊道:「天幕說的有道理。」
李治還有點懵:「嗯?」
李世民耐下心給他講解道:「天幕說,王莽的革新,帶著一些天真和不接地氣,原因她也說了,便是因為他成長過於順利,從未遭遇過什麼困難,很容易自高自大,又想當然;但若我們只從自己角度去看,覺得王莽是個奸臣,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又如何看到他的閃光之處呢?又如何公正地去評價他呢?」
李治琢磨了一下,慢慢地也明白了過來,李世民的意思是,就像王莽不能客觀地去了解西漢末時的社會情況,所以他的改革猶如空中樓閣一樣,若他們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王莽,亦或者是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上的人和事,那他們所做的事,最後的結局,都無法給自己及後人最好最全面的經驗。
研究史書,便是看別人做過的事,不管是成王敗寇,都要去明白其中的因由道理,做得對做得好的就要學,錯了、壞了事的,就要避免,這也是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的意思。
見李治逐漸明悟的表情,李世民心中感到安慰,稚奴雖然年紀小一些,身子骨弱一些,但他悟性比哥哥們強一些,這也是李世民願意將皇位傳給他的原因之一。
只是想到,李治以後在私人感情上,沒有這份悟性和靈性,做了個壞榜樣,李世民心中又痛得很。
罷了罷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世上本無圓滿事,即便是作為皇帝,也不能貪心太多。
劉徹對天幕這樣的評價,還是有些不滿:「王莽他是改革者,是勇敢的試錯者,可是別用我大漢的江山去試啊!」
不是自家的東西不心疼是吧?
劉徹都要心疼死了,想到王莽那一條條制度,好像都是怕江山太穩了,恨不得刀刀能致命一樣,他就感覺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