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昭表情奇異地聽完天幕的評價,忍不住對趙匡胤道:「這天幕對王莽的評價真……新奇。」
怎麼說呢,也不是覺得天幕說錯了,就是感覺有點……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樣。初聽時,覺得有些彆扭,但是仔細想想,又挺對的。
趙匡胤懂趙德昭的意思,這孩子畢竟年輕,雖然不像趙德芳那樣,非黑即白,但是很多東西,也都是從書上,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趙匡胤活的久了,才能明白,天幕這話信息量有多大,表達的意思有多深。
第213章 牡丹花下鬼劉驁(21)
趙匡胤道:「這裡面, 有幾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
因為他們都是帝制時代的人,所以看人看問題, 會不自覺地就代入了天幕說的「正統」的立場, 因為利益關係嘛, 很正常。後世沒了帝王, 便能更為客觀公正地看待王莽了。
千多年的歷史上,像王莽那樣的人,那樣的事,不知凡幾。
朱棣回憶了一番後, 道:「父皇, 對這史上的奸臣佞臣,天幕罵得最厲害的, 便是秦檜了吧?」
像安祿山、王莽,天幕罵歸罵, 但是也誇了,給大家都提供了一些新角度, 只有秦檜,罵得不比史書上輕。可見秦檜那臭名, 並沒有因為時間的過去而洗刷掉多少, 反而一直被人們記著, 一直遭受唾罵和嫌惡。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道:「這也很正常,安祿山和王莽雖然搞事,但他們針對的都是皇家, 針對的是朝廷,但秦檜可不僅如此, 他是聯合外人,來搞自家人。」
世人最恨什麼,當然是叛徒了。
秦檜很明顯就是個民族的叛徒,所以後人一直記著他,一直罵他也不奇怪。
朱棣若有所思道:「看來,咱們也要學著後人一些,學他們如何看待事務和看待人的。王莽確實是以身試險,為後人踩了不少陷阱。」
說起王莽的井田制,朱元璋還是忍不住想起了那個他一直想要忽略的人——朱允炆。
朱標沒了以後,他將對朱標的大部分情感,都轉移到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的身上,所以朱元璋得知自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後,也沒很意外。只是他也沒想到,朱允炆和他爹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在政治上,哪怕朱標一天皇帝都沒當過,都比朱允炆成熟千倍百倍,這樣的朱允炆,壓不住幾個叔叔,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