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這一夜,未央宮的燭火,反而亮的更晚了。
而這一晚後,皇帝在高台上宴請學子們的情形,就已經在長安城中傳開了,除了各種美酒佳肴,令人回味之外,那樂聲,還有趙昭儀的舞姿,更是令人讚不絕口。
那些沒機會親眼看見的人,只聽這些學子們口中講出來的,就已經覺得神往不已了,萬分懊悔自己為什麼沒能被皇帝選中,也去參加他的宴會,好品一品那上好的酒菜,看月下仙人之姿。
「我和你們說,真是聽別人說一百遍,都不如自己親眼看一遍,嘖嘖……此生難忘啊!」
「別說了,我這就回去讀書,下次科考,定要中選才行!」
別人打趣道:「旁的事不能讓你生出幾分努力的心思來,趙昭儀的舞姿倒是可以!」
眾人鬨笑。
不過這次皇帝的宴請,也讓人們切切實實感覺到了,皇帝對中選的舉子的不同,儘管開宴之前,與皇帝的對答讓學子們倍感壓力,可宴會也是實實在在費了心思的。
這次科考下來,大家也完全看到了皇帝要取才的決心,看到了皇帝想要創造盛世的意志。
宴會後沒幾日,皇帝授官的名單便出來了,其中有中央官職,也有地方官。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候補」,意思是暫時沒有合適的官職,待有合適的就會補上。
這次的授官,結合皇帝取學子的方式,有些聰明人已經咂摸出一些味道來了。皇帝確實是有意避免選太多長安的學子,而特地將更多的名額與機會,留給了各地方來的學子。
而且,根據此次授官可以看出,長安的學子,不少都被派往地方做官,而地方上的學子,特別是來自偏遠窮苦地方的,反而有機會留在了長安,給的官職雖然不大,但細細琢磨就會發現,所做的事少不得要送往迎來,要與許多不同的人打交道。這樣的安排,說明了什麼?說明皇帝確實是有意安排這些學子在鍛鍊的。
也有人慢慢明悟了,皇帝取士,才學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標準,除了才學,此人的心性品格、籍貫、擅長於不擅長之處,都是皇帝要考慮的東西。
大漢的第一次科舉,在劉徹的悉心安排與推進下,算是取得了圓滿成功。
這次選出來的士子,正如王莽說的那樣,地方學子和長安學子之間水平差距挺大的,四六開的比例,已經是他思前想後以後,才做到的抉擇了,所以還是要加強和提升地方的文教水平,要催促王莽,復興鄉學的速度還要再加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