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為新出生的人丁不收丁稅,一家多生兩三個孩子,多兩三張嘴,也養得起,人口是肉眼可見的增多了起來。
以前王莽也看到了大漢的諸多問題,也設想過許多解決的辦法,可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辦法,遠不如皇帝實施的這些新政。
劉徹對王莽所寫來的情況,十分滿意,回信中問他要不要回長安,王莽在思索了一番後,決定先不回長安了。
「大漢國土之大,非莽能以足丈量,但莽願再多歷經一些人事,多學一些世情,再回陛下身邊,為大漢效力。」
劉徹也就沒有勸了,王政君那麼著急地勸了三年,王莽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王政君著急也正常,這幾年來,王氏越發地衰微了,主要是劉徹也在朝中有意無意地排擠王氏的人,再加上走科舉路子出來的人,也慢慢成長了起來,他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可是他們經歷的磨礪也多,劉徹用心培養的話,並不比大族出來的人差。
如今,又是科考,又有一批新的學子要被朝廷吸納,成為朝廷的儲備人才,倒是後,更加沒有王氏子弟的地位了。王政君看著皇帝對王氏不假辭色,卻對王莽有些不同,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王莽身上。
只可惜王莽本來就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第231章 牡丹花下鬼劉驁(39)
這第二次的科考, 學子們的水平,肉眼可見的更高了,所以此次競爭也分外激烈。
對此情況劉徹自然是樂見其成, 學子們整體水平高了, 才能擇出更為優秀的學子, 為大漢效力。
當然, 這也可能和劉徹在此次科考時,要求地方實行糊名制和謄抄制有關。
第一次的科考,地方作弊之風盛行,還有許多人趁機混到了長安來參加考試, 結果最後這場考試就露出了原型。
劉徹雖沒有公開這些事, 但那些抄襲的人水平如何,又是來自哪個郡哪個縣的, 背後家族是哪個,劉徹也都有了數。
第一次考試, 劉徹並未打算多追究,但是存了一個底, 若是背後的勢力與家族,還要繼續在科考場上鑽空子, 那劉徹也就不會客氣了。
第二次科考後, 又有幾十名學子得以中選, 也受到了皇帝的設宴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