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問題在於,秦完成了統一後,就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就不再是戰時狀態了。這個時候,全國上下,特別是老百姓們,很想能夠鬆懈一下,能夠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地過一下日子。之前一直支撐著國家對外打仗,不就是等著這一天麼?】
【可是法家思想為主導的秦朝,沒能跟上這種轉變,在賦稅、徭役、兵役等事情上,依舊保持著法家為指導思想的做法,依舊將萬民當做工具人了,所以到現在,人們依舊還在說,秦朝時,又是修馳道,又是修長城,還要修阿房宮和秦王陵墓之類的,導致徭役兵役都十分繁重,這些都是秦「暴,政」的體現。】
【其實嬴政做這些事的時候,也注意到了對民力的使用,不能過度,對貧民和無產者,他幾乎沒怎麼徵調動用過,因為他意識到了這種人因為窮,也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若真的將他們逼急了,可能就真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破罐子破摔了,直接拼上命干一場。可是到了秦二世胡亥時,他就沒有嬴政這種意識,真正做到了橫徵暴斂,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將「暴,政」推行到了極致。】
【仔細分析和甄別一些史料就會發現,「暴秦」是真的,但不是在始皇帝時期,而是在二世當政時,而始皇帝因名聲太大,且二世又是趕的嬴政在位時動工的那些工程的進度,所以「暴,政」的帽子,就無形中戴在了始皇帝的頭上。法家的體系,本不適宜已經結束了戰爭,應當安享和平,一心發展的秦朝,始皇帝當政時,還能平衡一下不合時宜的法家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但二世胡亥這種人,根本做不到始皇帝那麼精妙的操作,秦二世而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秦沒怎麼意識到法家思想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畢竟春秋與戰國的時間跨度達到了五百多年,歷史是有慣性的,經歷了幾百年動亂的大地,一時之間突然安寧了下來,制度跟不上這樣的現實變化,也很正常,所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才十分可貴。】
這一段話,信息量實在是太大,讓秦國的公卿們,都忍不住安靜了下來,細細思量著天幕話中的意思。
按照天幕的意思,秦亡確實是因為「暴,政」,而「暴,政」的源頭,就是秦國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商鞅確立的法度,是出了問題的,是不適合秦一統六國以後的發展的。始皇帝在位時,反而是壓制住了這種矛盾,所以秦朝才安穩了一些年,但始皇帝一去世,無人能處理這種複雜的局面,胡亥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深矛盾,讓秦更快地分崩離析……
這時,許多公卿看胡亥的神情,就顯得有些不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