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張楊也就放心任用起段煨。段煨感念於張楊的厚愛,亦肯為張楊賣力,且段煨也的確有治民的能力,故而慢慢也就得到了張楊的信任。這之後,趙浮之棄河陽,對於張楊那些部下來說,可謂機會來了,也是人人摩拳擦掌,想要得到這個位置。河陽的重要性大家當然都明白,張楊更不會不清楚。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這個位置,張楊卻留給了叛將段煨。當初時,許多人出於不理解,故而屢次諫於張楊,但張楊力排眾議,最終確定以段煨為河陽縣令。因此一事,外間就有了張楊視段煨為心腹一說。
當然,段煨之守河陽,卻是有理民之權,而無統兵之實。對於這一點,段煨其實也很是清楚。這河陽雖然地理位置重要,在此亂世,按理說此地的縣令當兼治軍與理民之權的。只是,他也知道,自己畢竟曾是叛將,張楊雖表面信任他,也未必做到以兵權實授。要說起來,張楊最終能夠力排眾議,以縣令相委,段煨已經很是感激不盡了。
陳諾前後聽段煨一說,對於之前的那些尚有疑惑的地方也頓時釋然了,一下子明白了他為什麼在此地的原因了。只是他話里說到他與楊定之間因嫌隙而生叛心,想來這楊定已早在數月前死於他的手上,他肯定是聽說過的,此時聽他口氣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恨意了。
那段煨將前後話一說完,方才指著旁邊案上放著的詔書,拱手向陳諾說道:「將軍要下官說的,下官也已經前後據實說來,將軍現在可否替下官拿個主意?」
詔書上的內容陳諾也已經看過,無非是董卓以獻帝的名義發來的,有意提拔段煨為校尉,讓他去陝縣到任。
不問可知,陳諾也不難明白,董卓這時突然來了這麼一道旨意,也斷不會是董卓突然在某一日想起了他還有這麼一個老鄉,想要對他關照關照。他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利益耳。段煨在此之前或許對於董卓沒有什麼大的用處,但此一時彼一時,段煨如今擔任了河陽縣令,已是張楊的左膀右臂,張楊去北面掃賊,而有段煨為其守衛西門,這在董卓看來很是不爽。既然段煨原來就是西涼的人,而他也得到當初他出走的原因,此時楊定既死,也就完全可以以這個理由再來招攬段煨。而只要去了段煨,那麼張楊失去了段煨的幫助,自然也就容易對付。當然,董卓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對付張楊,對付張楊,不過是為了擾亂河內,而只要河內一亂,就會牽扯到袁紹的利益,所以董卓的最終目標是袁紹。
在理清楚了這些之後,陳諾只是輕輕一笑。不說他此時與袁紹的利益是共同體,一榮俱榮,且在他的規劃中,河內可是個舉足輕重的棋子,而這顆旗子又以河陽最為關鍵,所以決不能失去。也幸好有了白波軍的再次殺來,這才讓段煨最終決定將此事跟他說了出來。若非如此,想到昨晚的情形,只怕他前腳剛剛離開河陽,他後腳就要跟著去陝縣赴任了。
當然,在去與留之間,陳諾雖然不明白他內心的真正想法,卻不難猜到,若段煨能去陝縣赴任,則是必從此掌握了軍權,對他來說或許比起當一個縣令要實在得多。但或許因為這樣一做,因此也就有愧於張楊對他的信任,故而又有所不敢斷定,是以讓他去留難定。
其實,段煨所能考慮的也正是這些。他因為聽說了楊定死於其手而對他產生好感,加上河陽城頭時陳諾的表現,讓他心有悸動,故而有意要請教於他。只是,後來又因為陳諾說出是他老鄉,聯繫其自身的窘迫之境,故而對陳諾有了偏見。想老鄉未必見得老鄉之好,是肯定不會替他往好的方面考慮,故而又打消了這個念頭。只入城時看到百姓面對自己的目光,這才感覺到當一個縣令也未必差過領兵將軍,是以一下子動搖了。再加上陳諾賣力為他收復了河陽城,心裡感動,對陳諾的偏見因此也去了,故而在此問題上再次請教於陳諾,也知道陳諾必將公允以待。
陳諾能給他的意見,當然不會逃出讓他留在河陽。只是,這話不能明說,但說以董卓之暴戾反覆,可當真能與其久共?段煨在聽了陳諾的話後,也一下子明白了過來。是啊,若走河陽是背恩,若從董卓,則未必能長久。段煨當即拱手,向陳諾稱謝,說他心裡已有了決定,讓陳諾放心。
臨走時,為了彌補陳諾此戰的損失,段煨還特意學野王故事,贈送了陳諾三千人馬所需的一月之用糧,並親自挽送陳諾出城十里。當然,對於河陽之光復,城內的百姓對於陳諾的感激更是無以言表,亦是紛紛相送,只是他們想要送物以表,皆為陳諾所拒。
當然,河陽城的事情暫時有了個了結,而目下,陳諾已帶著所部人馬,正兵臨平陰城下。他所面對的,正是如修縣故事,百姓以三老為代表出城相迎,延請陳諾等入城接手其城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