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不住的点头,不知是在赞同太医的话,还是在庆幸舒殿合的坚强,摸到舒殿合的手是冰凉的,心疼的将它揣进自己的怀里暖着。
吕灵均随后而来,看到舒殿合仍就昏迷不醒的模样,眉头一皱,揪来一个御医关切问道:姑她几时能醒?
太医道:因为贵人伤的实在重,所以还得等她身体恢复了一些了,才能醒过来。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让她早点醒过来?吕灵均见姑母如此担忧的模样,不由想为她解忧。
太医面露难色,吕灵均一看便知是何意思,无奈说道:那好吧
一回头嘱咐自己的内侍道,你去将朕内库中的奇珍异草都拿出来,给
他一犹豫,瞧了一眼宣城,想着回头得给自己的姑父一个堂堂正正的身份,不然都不知道在该在外人面前如何称呼她。
给病人用他道,内侍应下。
臣还有事要禀皇上太医欲言又止道。
禀
贵人此番受伤,伤及肺腑,几损心脉,以后身子恐怕会比寻常人弱。太医道。
吕灵均还未及说话,守在榻前的宣城便率先哽咽道:没有关系,只要她能活着就好。
此后,她绝不会再让她受伤了。
昏迷了七天之后,舒殿合终于睁开了眼睛。
望着陌生的帐顶,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抬起手来,翻看手掌,还是自己的身体,肩膀无意中一动,剧烈的疼痛就肺腑传来,让她忍不住咳了两声,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胸口上被包扎的严严实实。
有一刻的失忆,自己是怎么了?
她咳嗽的动静惊醒趴在她床榻前睡着的人,宣城恍惚醒来,便看到舒殿合侧着头在打量自己,眼睛里满满都是迷茫。
你终于醒了。宣城只觉喉咙一哑,身心俱疲。
舒殿合想起来了,抚上宣城的脸颊,拇指抹去她眼角溢出来的泪水,柔声道:别哭
不安抚还好,一安抚宣城便有说不尽的委屈和难受涌上心头,眼泪不受控制的往外涌。
她紧紧握着舒殿合的手,呜咽道:我还以为你再也醒不过来了。
经过半个月的休养,舒殿合的伤口渐渐愈合,已经能够被人搀扶着下床了。
看哪里?想什么?转过头去
宣城一边借着替舒殿合包扎伤口之名,手底下名正言顺吃着舒殿合的豆腐,一边视线还不老实的到处乱飘,惹得衣衫半褪,将自己的半身完全袒露她面前的舒殿合脸上红一阵,热一阵。
被抓包的人对她的警告不为所动,舒殿合只好亲自动手将她那肆无忌惮窥探的头歪到一边去。
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惭愧之心的宣城,转到舒殿合的背后将纱布绑扎好,小声的嘀嘀咕咕道:我不仅想看,还想摸。趁舒殿合不注意,又连吃了几次豆腐。
舒殿合听到她欲求不满的嘟囔声,耳尖的热意再次上升,轻咳了一声,目光游离道:那也得等我伤好了
她说话的声音实在太小了,以至于就在她身后的宣城也没有听清,问道:你说什么?
舒殿合拉住宣城为她提起的内衫,将自己暴露在空气中的躯体严实的包裹起来,矢口否认道:没有什么
面上的表情虽然已将自己的秘密遮掩好,但虚浮的语气还是暴露了她内心的羞意。
稍后,做贼心虚的她,又欲盖弥彰的说道:我只是觉得那个刺客有些面善,似乎在哪里见过。
在哪里见过?宣城在她的身后垫上靠枕,好让她躺的舒服一点,继而收拾好纱布药膏,在银盆里洗手。
黑衣女子刺客舒殿合已经看过了刺客验尸的尸格,半靠在床头,眉头蹙起,脑中不停思索着答案。
突然之间灵感一闪,她想起来了,难以置信道:她是九王的手下
嗯??宣城亦匪夷所思道:我九哥都死了多久,怎么还会有手下追着你不放?
你还记得,我是因为被你父皇下狱的吗?舒殿合接过宣城手中送上来的茶,问道。
不就是一句反诗吗?
彼时在朝堂上,我看了那纸上的字迹,的确是我写的。
瞧见宣城一脸迷茫,她也不卖关子,径直道:在九王谋反的意图还未暴露前,有天夜晚,有刺客闯入驸马邸的书房里,不知作何事,我还与她打了一场。
那个刺客身型娇小,明显是女子,当时我还愣了一下。
舒殿合这么一理清,首尾便全都明白了:现在想来那反诗必然是那次刺客闯入,被她带走的。而后面九王造反的行迹暴露,在清理九王府时,并未在九王的护卫中发现有女子,所以这女子定然是乘乱遁走,逃过了一劫。
宣城明白了前因后果后,不禁感叹道:她竟能追你六年,看到对我九哥也是忠心耿耿。
舒殿合亦是惋惜,道:如此刚烈倔强的女子的确少见,只可惜她跟错了人。
说起来,你为什么会参合到反诗案里面去?那反诗案的主角难道和你有什么关系?宣城道出了心里多年的疑惑。
那朝堂上被拿出来刁难我的反诗,其实是我在科举之前写的。
彼时,我还寄居在冯丞相府,以为舒原宿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所以就将他写过的诗当作珍宝录写下来,即便它是一句反诗
舒殿合说起来也好笑,索性将冯焕森欺骗她的首尾全然告诉了宣城。
后来我寻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世,便将这些诗稿都收了起来,抛到了脑后去。
哪里预料的到九王会将这个留在身后,暗算我一遭。
再后来,舒殿合真正想要复仇的时候,并非没有计算寻回那些启朝的老臣,借他们的力量光复启朝。
但是这对她来说代价太大了,亦会对安居乐业的百姓造成巨大的伤害,使他们流离失所。
所以这个念头,她没有深思,便放弃了。
冯焕森骗了你宣城想到了什么,一拍自己的脑门,匆匆去了自己的梳妆台,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书信来。
回到舒殿合的身边,她将它递给了舒殿合,随即坐到床沿上,道:这是冯正离开京都时,交给我的信,说是他父亲冯焕森要给你的。
冯正和苏问宁离京之后,宣城并没有和他们中断往来,反而频频有书信传递。在她们离京后两年,苏问宁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冯懿,一家四口过得极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