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臨奚的人生即是對他自己而言,都像是一塊破碎的拼圖。
劃分青年和少年時代的是19歲外公死於公交車爆炸事件,但童年那片拼圖則是遺失的——被外公帶回這座老洋房時他13歲,發了一個月的高燒,醒來時有如一片白紙,有如剛降臨世間的稚童,衣食住行都要從頭學起。
——但是又不是完全的「從頭」。
記憶一般公認分為四類,分別是:形象記憶型、抽象記憶型、情緒記憶型和動作記憶型。
形象記憶和動作記憶是人維持正常衣食住行的基礎。這一塊是顧臨奚腦中最先彌補的空缺。
少年的他前一分鐘還坐在餐桌前望著盤子發呆,靜靜看了會對面外公用餐的樣子,就收回了伸向牛排的手,拿起了刀叉。
短暫的不適應和凝滯後,瞬間就變得流暢自然,甚至堪稱優雅。
然後是抽象記憶,它以文字、概念、邏輯關係為主,比如理論,學科公式都算抽象記憶。
少年顧臨奚醒來的時候連字都不認識,說話也有些磕絆。
但是在外公陳法官簡單講解了語法和範例後,他很快能流暢的閱讀和書寫中文和英語,甚至還有一些小語種日常會話。
再後來,在對方提到某些書名和概要時,能自然而然地概述相關的內容,乃至背誦一部分核心的觀點。
——就好像他大腦里有很多潛藏的錨點,一旦被輕輕觸碰,相關的記憶就會復甦。
而外公似乎對此並不驚訝,始終持續這種精準而奇異的「提要」。如果偶爾觸及到他不能立刻「反射」出相關信息的內容,就會淺嘗輒止,果斷放棄。
就好像非常了解他失憶的原因,也清楚地知道他失憶前的知識邊界在哪裡,在精準高效地幫助他恢復復甦能力和知識。
幾個月過去,顧臨奚已經融入了這個年紀少年的正常生活——甚至非常出色和遊刃有餘。
——但是,這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因為他始終沒有恢復情緒記憶。
他沒有任何目標和偏好。他對所有人和事的好惡,所有的認知和價值判斷……都是外公在重新給他建立的。
最開始的一年,他表面上和其他少年人一樣按部就班的在學校里學習,其實內心始終燃燒著一把燥烈的火,驅使他去追求真相。
從外公對他失憶前知識技能的了解,他幾乎可以斷定老人是知道真相的。
但是陳法官什麼都不肯說。
少年時,顧臨奚便故意幹了很多出格的事情。比如換學校的試卷,暗地裡僱傭私人偵探,破解老人的書房保險柜密碼等等——直到實在做過火了,被帶回霖渭村,在那認識了林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