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孑心裡也明白,回答道:「謝謝老師們給我這個機會。」
「最後還有一項錦上添花的測試,」鄭教授推了推眼鏡,「但我之前看過你的躍動杯演講,相信你沒問題,你就純粹當是展示吧,請你用英語翻譯一下這段古文可以嗎?」
楚孑接過鄭教授遞來的紙,發現是一段並不陌生的文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是來自《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的一段話。
而《禮記》正是秦漢之際,儒家的代表作品。
這段的大意就是講述「大學」的宗旨,這裡的「大學」指的並不是現如今所說的高等學校,而是指「博學」的意思。
所謂博學,就是要弘揚正大光明的品格,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只有知道自己要達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後才能鎮靜,鎮靜之後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本末,每件事情也有始終,了解了本末始終的道理,也就知道事務發展的規律了。
楚孑對這段話也是感觸頗深,他看向鄭教授和富教授的目光,也知道了幾位老師選擇這一段的用意了。
不止是想要學習考古的學子,實際上,所有的學者,都應該以這樣的行為約束自己。
而後,才有了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楚孑對這段話的意思實在是太過了解,而他的英文水平也是不俗,於是幾乎不假思索,就將這段話翻譯了出來。
他的翻譯不僅是意思準確,語音語調也標準規範,引來了全場教授讚許的目光。
「好,我們的面試就到這裡吧,」鄭教授說道,「感謝楚孑同學。」
楚孑也對幾位老師表達感謝之後退出了房間。
門口,馬思遠和史佳妤也沒走,而是在聊天,看楚孑出來了,都問他面試的怎麼樣。
楚孑非常實在的回答道:「有點暈,感覺問了很多事。」
然後楚孑就把自己的面試流程給二人講了一遍。
史佳妤笑了起來:「考古學就是這樣的,又要懂歷史,又要懂古文字古禮儀古建築,最好還能懂點素描和英語,什麼都得來一些。」
「是啊,而且最好還得身體好,能吃苦,」馬思遠掰著手指頭,「到了工地還得吃糠咽菜,風吹日曬,沒準還得和當地村民搞好關係。」
史佳妤看了看楚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過楚孑這樣的沒問題了,看著就很有親和力。」
馬思遠也點頭:「還有一周就公布最終結果了,希望最後我們能成為同學吧。」
「好,」楚孑也笑了起來,「希望我們能成為同學。」
……
面試完成之後,楚孑就開始了更加拼命的看書、看文獻外加看紀錄片。
這些天他幾乎不眠不休,一直在看這些內容。
很多時候,他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