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通常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 現在種植的大多都是小喬木型和灌木型, 因為這兩種更方便採摘、畝產量也更高。
這麼大的茶樹, 基本就都是古茶樹了。
這棵古茶樹胸徑大概100厘米, 樹高在六米左右, 樹冠直徑也有6米左右。
楚孑在心中粗略計算了一下, 這古茶樹在滿打滿算的情況下,一年可能也只能產出春芽茶2千克左右,這大概只能做出來0.5千克的干茶葉。
也難怪當時明教授要帶著清源村的村民們開墾茶田、種茶葉。
只靠這些古茶樹,幾乎不能生活。
那麼保護古茶樹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不能把它們當做很多別的種類的古樹一樣,任由它們在身上老林里自生自滅呢?
楚孑看著這棵古茶樹凋零的樣子, 忽然發現自己的想法錯得離譜。
古茶樹的價值遠遠不是靠年產量評判的。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曰:「夫物芸芸,各復其根。歸根曰靜, 是謂復命。」意思大概就是萬生萬物都有根源, 需要休息。
眾所周知, 茶的起源在華國。
而古茶樹的存在,就是我國作為「茶之故鄉」的特徵植物,也是國家茶產業種子來源的基礎和保障。
可以說,每一株古茶樹,都在闡釋者華國茶文化的歷史,與未來。
對它們的保護既有生物學植物學方面的意義, 也有文化學方面的意義。
可保護古茶樹,光靠專家學者的努力是不夠的。
最重要的就是當地居民的認同和支持, 在這點上,清源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棵樹兩年之前還沒有這麼頹敗的,」還不等楚孑想完,明教授就開口道,「但是現在這些村民在直播中會經常給大家看古茶樹,甚至在上面爬來爬去的,讓它的狀況更差了。」
岳季忙問:「明教授,我們還能救這些古茶樹嗎?」
「怎麼救?你以為我沒努力過嗎?」明教授反問,「但我們畢竟只是學者,我們沒有力量也沒有權力去要求他們保護好這些古茶樹,現如今我們茶研所滿打滿算五個人,如果都來保護這些古茶樹,剩下的實驗和研究怎麼辦?」
岳季又問:「當你農科院可以給些支援嗎?」
明教授搖頭:「他們也有很多事的,而且最重要的不是支援,主要是現在保護古茶樹沒有一套方法論,到哪裡都是四個字『因地制宜』,你們覺得,對於這個村,有什麼辦法保護這些古茶樹嗎?只能靠人看著?」
二人陷入沉默,半晌後,楚孑開口道:「最基本的是,清源村似乎沒有自己的茶文化,我之前看資料,很多有古茶樹的村縣都有自己伴生的茶文化,可清源村怎麼就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