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事楚孑沒有對二師兄說, 而是在余後的幾天裡兢兢業業地查資料,研究到底去哪看古茶園的風土人情最合適。
查來查去,楚孑發現,想要研究雲省的茶文化,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詞——
「茶馬古道」。
這四個字可謂是如雷貫耳, 但如果對歷史沒有太深的研究,很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如同「絲綢之路」的名字而已。
茶馬古道, 指的是從唐代開始, 隨著我國西南地區逐漸富庶起來, 為順應人民的生活需求,而開展的一條以馬屁和茶葉為主要商品,通過馬匹運輸的商品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有三條傳統意義上的「主線」,分別是川藏道、滇藏道和甘青道,三條大道幾乎覆蓋了我國全部的西南地區,甚至同向了南亞、西亞和中亞等地區。
茶馬古道不僅僅是一條商業之路、一條貿易之路, 同樣也是一條團結之路,它既勾勒出了我國唐朝之後的貿易地圖, 還見證了我國歷史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因此在西南地區人民心中,這條路極為重要。
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滇藏道,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漢代以前,藏族由於飲食習慣,認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所以茶葉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
但很可惜,因為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沒有種茶的傳統,也沒有種茶的地理條件,自己沒法產茶,因此只能靠滇、川地區將茶葉運入藏區。
與此同時,滇、川地區的人們發現藏區不僅有非常好的肉製品、皮毛製品,連馬匹的質量也比內陸地區要好,因此,一條條商業之路,就被藏、漢兩族人民踏了出來,歷史上稱為「茶馬互市」或者「茶馬貿易」。
到了元代,藏區被納入我國版圖,藏區和內地的交流更加頻繁,而茶馬古道也大大延伸了,基本形成了我們現在認定它的樣子。
茶馬古道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高、最險峻、周邊環境最惡劣的古道了,而且這條古道在前期並不是由政府主導成立並建設的,完全是由民間商人探索而出,顯得更加厲害。
其中,茶馬古道寧洱段,就從普洱鎮開始,向周邊輻射,這里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能看得出來當年建設的時候也非常用心,其中石丫坡茶馬古道遺址全場6.5公里,保存完好的石鑲路約有500米,寬2.6米,是現存的茶馬古道最寬的記錄。
這次,楚孑定下的目標便是這里。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從名字便可以看出來,這里是普洱茶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就連一向玩世不恭的二師兄聽到楚孑想去這里看看的時候,都雙手表示同意。
但為了在當地行走方便,也為了能更了解歷史,他們還是找了一位當地的嚮導。
經過和嚮導的溝通,他們將第一站定在了距離墨江縣城外約10公里的碧溪古鎮。
只是去調查幾天而已,楚孑見到二師兄的時候還是嚇了一跳。
大包小包……二師兄足足帶了三個行李箱和兩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