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第四章

“娘这话,儿子不受!”他涨红着脸说,“若说阿玛的心意,为国为民的苦心,敢说只有我这个儿子最清楚,也只有我这个儿子能照阿玛的心意行事。所以只有我最够格继承阿玛留下来的天下。”

太后大感意外,看他大言不惭的神气,冷笑着说:“你倒真是信得过自己!”

“是的!儿子自己信得过,天下百姓对他们的皇上也信得过。就是——”皇帝说得太急,话竟在喉头卡住了。

太后便接口说道:“就是你的兄弟信不过你!”

“还有,”皇帝有些恼羞成怒,“还有儿子的亲娘。”

太后不作声,渐渐地两行眼泪滚滚而下。一时气氛又冷又僵,谁都不知道这个场面如何收拢。

真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母子之间,谁都不想多说一个字。可是天家的礼节,仍旧得维持。皇帝起身,退后一步,磕了个头又起身。身子尚未站直,头已扭了过去。

已走到宫门口了,只听太后在说:“我还有话!”

皇帝只得站定,但见太后由常全扶着,颤巍巍地走了过来。等他迎了上去,来到她身边时,太后站住了脚,却不说话,将头偏向一边,仿佛欲语忽忌,在极力思索;又像泫然欲涕,不愿让儿子发现。

“娘!”皇帝终于开口了,“不是说有话跟儿子说?”

“我也没有别的话,我只问你,你是不是还让你弟弟回西边去?”

“不!”皇帝答说,“不必派他去了。”

“为什么?”

“西边很苦,不能再让百姓办皇差!”皇帝又说,“而况也用不着派亲贵去坐镇,年羹尧尽够了。”

所谓“办皇差”是指御驾所至,地方上备办供应。皇帝六次南巡,太后扈从过四次,江南那种用钱如泥的奢靡景象,是她亲眼见过的。莫非十四阿哥在西边也有这么阔气?

“怎么叫办皇差?”太后突然意会,“你这么说,是安着什么心思?”

太后忽然想到,皇帝故意这样说,可能会替十四阿哥安上一个僭越的罪名,所以严词责问。而皇帝却确有此意,只是被太后一说破,倒不便承认,不过也不易赖得掉。

“西边的文武,都当十四阿哥是皇上,起居服用,都按伺候皇上的规矩办理。所以成了办皇差了。”

“那是别人这么在想,这么在做!你弟弟并没有这个意思。”

“儿子看不然。”皇帝竟忍心抓住他母亲话中示弱,得寸进尺地逼问,“如果他不是以皇上自居,何以见了儿子不行君臣之礼?”

这话却又说得亢了些,太后也发觉自己的话说得太软,正好反击,“那么,”她问,“他行礼了没有?”

“行了!是兄弟之礼。”

“你们不是兄弟吗?”

“也是君臣。”

“君臣不也由兄弟而来的吗?你只顾君臣,不顾兄弟,只顾你自己想为君,自己就不想想,何以不愿为臣?罢了!罢了!你走吧,算我对小儿子偏心就是。”

说完,太后转身就走。皇帝站在那里发怔,心里被提醒了:十四阿哥如何处置,该有个决定才是。

回到养心殿,皇帝已经想停当了,决定派十四阿哥到陵上去住。而由十四阿哥连带想到二阿哥允礽,这也是一个该送他远离京城的人。

于是传旨,召总理事务大臣议事。

还有个总理事务大臣廉亲王允禩,请假好几天了,其实是闹情绪。原来皇帝借题发挥公然骂了他一顿。

事起于有个满洲大员上了一个奏折,说满洲的风俗,家有丧事则亲友煮粥相送。本意孝子丧亲,饮食俱废,煮了粥,劝请进食,无非慰问之意。后来风俗渐奢,大失原意,亲友排日备办筵席,送到丧家,招朋呼友,开怀畅饮,其名谓之“闹丧”,实在是很要不得的风俗,应请严禁。

皇帝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接纳建议,下了禁令。上谕中拿允禩作譬,说他当年遇母妃之丧,为了沽名钓誉,想博个孝子之名,百日服满以后,还要人挟着他走路,表示哀毁逾恒,而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馈食”为名,行“闹丧”之实,大摆筵席,先帝曾几次责备,像这样的行为,实在可耻!这当然是有意羞辱。廉亲王允禩大为恼怒,所以托病请假。

没有他,政务的推行,丝毫不受影响,因为皇帝派给他办的事务,皆是与大局无关,而可以替他带来麻烦的小事,譬如允禟府中的下人犯法,特旨交廉亲王审讯具奏之类。何况,这天要商量的事,本来不宜让他与闻,因为要谈的全是如何处置异己的弟兄。

第一个是二阿哥允礽,虽然已将他的长子封为郡王,作为安抚,但毕竟曾居东宫,留在京里是个祸根。皇帝决定在祁县的郑家庄地方,盖一大片房子,以利于二阿哥养病为借口,将他全家移到那里,此刻便垂询那片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快完工了!”隆科多答说。

“还要加紧,越快越好。”皇帝问道,“那里是不是要派兵保护?”

“是!”隆科多说,“要多多派兵。”

第二个是允禟。皇帝由太后的话想到西宁还是应该派亲贵去坐镇,正不妨将允禟派了去,有年羹尧在那里监视,可以把他们充分隔离开来。

这个办法当然会获得三大臣的支持,可是十四阿哥呢?又如何找个可与他人隔绝的地方安顿?

“让他去守景陵!”皇帝说,“这是个紧要差使。”

“是!”三大臣同声答应,却都低着头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显然地,皇帝的这个主意,并不见得高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处置会引起麻烦,可是不这么办怎么办?

“我无成见。”他说,“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尽管说,我一定听!”

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转而商议命十四阿哥看守景陵——先帝的陵寝的方式,是即行降旨,还是临时再说。

“臣愚,以为临时决定比较妥当,能奉懿旨更好。”

这是马齐的意见。皇帝心里在想:如果能奉到懿旨,还有什么话说?此时不但无法取得太后的同意,只怕事先跟太后说都不妥。

念头刚刚转定,隆科多却抢先开了口,“此事但凭宸衷独断。”他说,“倒是留十四阿哥守陵的地方,得先要决定,臣看景陵附近的汤山倒很好。”

终于有人附议了,皇帝颇为欣慰,随即答说:“好,就是舅舅费心吧!”

“皇上失言了,臣理当效犬马之劳。”

皇帝倒不曾失言,既尊称为“舅舅”,加一句“费心”亦不算失言,倒是他以“舅舅”自称“犬马”,置出身于佟家的太皇太后与太后于何地?

隆科多自己也发觉了,心里不免懊悔,谦抑太过,实在大可不必。而况皇帝之能做皇帝,真可说是自己一手安排,岂止拥立?真是提掖。这样的大功,说话与行事,也须相配才好。

从此刻起,隆科多的态度一变,对皇帝说话,不太讲究细节,行事也有独断独行的模样了。

三月廿七日,梓宫自寿皇殿发引,奉安景陵,第一天驻杨家闸;第二天驻小新庄;第三天驻吕家庄;第四天驻蓟州。

四月初进驻梁家庄,停了八天,直到四月初九,方始奉安。这就该回銮了,而皇帝特颁手谕:“梓宫安奉山陵享殿,大礼虽尽而思慕哀恸,不能自已,朕意欲留驻山陵数日,着诚亲王护皇太后先行回京。”

于是马齐便劝诚亲王允祉领头,劝皇帝以国事为重,尽速回銮。经过这一番做作,才降了一道旨意:“诸王大臣劝奏恳切,明日祭毕,朕将回銮,诚亲王暂留数日,将陵寝一应典礼酌定。恂郡王允禵着留陵寝附近汤山居住,俾得于大礼之日,行礼尽心。”

十四阿哥只当行了大祀礼,便可回京,心里虽然不快,倒也还能忍耐。哪知等皇帝一起驾回京,三阿哥召集守陵官员议定了先帝梓宫暂安享殿的仪节,也动身去了以后,忽然有人来到汤山,相度地势,说是要造一片房子给一位王爷住。十四阿哥不免疑惑,派太监将此人找了来,询问究竟。

此人名叫永明,是内务府营造司的郎中,见面磕了头,十四阿哥问道:“你到了这里,怎么不来见我?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王爷息怒。”永明惶恐地答说,“司员出京的时候,原曾请示堂官,说汤山是恂郡王在那里驻驾,理当叩见。堂官道是:‘你官卑职小,不必惊动王爷。’所以司员不敢来见。”

听这话说得在乎情理,十四阿哥的气消了,“听说你来营造房屋。”他说,“给谁住的?”

“上头没有交代。只说按王府的规制起造。”

“按王府的规制?”十四阿哥问说,“亲王跟郡王的府第有分别没有?”

“没有什么分别。”

十四阿哥想了一下又问:“你们堂官还交代了什么?”

“还交代,要造得快,材料也不必太讲究。”

“这是什么意思呢?”

永明知道失言了,后面那句话实在是不必说的,所以掩饰着答道:“无非求快而已。求快,材料就不能讲究了。”

“哦!那么规定你限期没有呢?”

“规定在大行皇帝梓宫入地宫之前。”

所谓“入地宫”,就是永远奉安,陵寝的大功告成。照此说来,这座王府是给看守陵寝的亲王或郡王所住。从来这个差使最高的爵位,不过一个镇国公,连贝子都不会派的,何以忽改常规。莫非借此疏远哪一个亲王或郡王?

念头转到这里,十四阿哥心中一动。“永明,”他说,“你若有什么消息,随时来告诉我。别忘了!”

“是!”

等永明一退下去,十四阿哥越想越疑心,立即吩咐套车,要悄悄到京里去一趟。

他手下护卫亦有人知道,这样做并不妥当,但都不敢说话,如言照办,预备好了车子,第二天一早动身往西南方向而去。

到得出口之处,天色已经大明,骑马在前引路的护卫,名叫马德永,是个回回,天生一双视力特佳的眼睛,他人尚无所觉,他已看出路口设着拒马,不由得便想,这条路既非要隘,如今又不是军务紧急,需要盘查奸细的时候,设此拒马,其意何在?

念头还在转着,双腿已不自觉地一夹马腹,缰绳一抖,让那匹枣骝大马,放开四蹄,奔了下去。

到得近处,看出守卫的绿营兵,一下子涌出来十几个,在拒马前面一字排开,手里都提着刀,一副严密戒备的神情,便将缰绳收一收,放慢了马。这时便有个千总迎上来,向身份是“蓝领侍卫”的马德永打个千儿,神态颇为恭敬。

见此光景,马德永倒不便托大了,下得马来问道:“尊驾是哪里的?”

“是马兰镇范大人派来的。”

他指的是马兰镇总兵范时绎。这一总兵的防地,包括东陵、汤山在内,主要的职司也就是防护陵寝,于是又问:“设这个拒马干什么?”

“这就不大清楚了!”那千总赔笑问道,“爷台贵姓?”

“敝姓马。贵姓?”

“小姓也是范。”

“范千总!”马德永说,“我也不问你设这玩意儿是为了什么,只请你把它移一移,王爷快到了。”

“这,这可不大方便。”

“不大方便?”马德永大为诧异,沉下脸来说,“我可不懂你的意思。”

“是这样,上头交代,非有大营里发的牌票不能过去。”

“什么?你没听见我的话?”马德永咆哮了,“是王爷,恂郡王要过去。你们总兵那个大营,什么大营?我告诉你吧,抚远大将军的大营,总兵当中军官的资格都不够。你听清楚了吧!”

“听清楚了!”范千总毫不为所动,“王爷过去也得牌票!”

马德永大怒,提起马鞭就是“唰”的一下,往范千总脸上抛了过去,这要抽着了,能疼得他晕死过去,幸亏范千总身躯灵活,赶紧将头一低,将他头上的一顶红缨帽,抽得飞出去七八丈远。

“你怎么动粗!”范千总一面说,一面退,他手下的兵都拥了上来,拿刀指着马德永。

这一下马德永气得脸都青了,但好汉不敌人多,不敢多说什么,直到跨上了马才骂:“你这个浑小子等着!看我不拿火枪来轰你个王八蛋!”说完,带转马头,往回而去。

这时大队亦发现拒马,知道马德永正在探问,所以暂时停了下来,等候回话。及至马德永一到,十四阿哥从车中探头出来问道:“是怎么回事?”

“回王爷的话,”马德永气急败坏地说,“范时绎简直要反了,无缘无故设下拒马,要有他发的牌票才过得去。我跟他说是王爷过去,他手下的人说,就是王爷也得要牌票。”

十四阿哥一听,气得手足冰冷,强自抑制着怒火问道:“范时绎在不在?”

“大概不在。”

“有多少兵?”

“出来的有十来个。看那间营房很大,恐怕有百十号兵。”

十四阿哥这时很冷静,知道已入牢笼。什么叫龙游浅水?什么叫虎落平阳?这就是了!

左右也都很清楚,若要硬闯拒马,必然发生争斗,堂堂郡王与小小一名千总对敌,自己先就失了体统。而况闯过一道拒马容易,但还有第二道,第三道,范时绎敢于如此,当然有皇帝在支持,部署亦一定很周密,破了脸还不能闯出重围,不如见机,好歹先保住了郡王的体面再说。

“回去!”十四阿哥说,脸色阴沉,十分可怕。

回到行馆,未及更衣,护卫送进来一个手本,正是范时绎求见。十四阿哥恰在越想越恼的时候,将手本摔在地上,正想食以闭门羹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凝神细想了一会儿,脸上浮起了诡秘的笑容。

“请在花厅上见。”他说。

等将范时绎引入花厅,马德永已受命作了布置,将他带来的亲兵隔绝在外,花厅四周派人看守。范时绎久等不见恂郡王接见,少不得要打听一下,得到的答复是冷冷的一句:“你等着吧!”

一等等了个把时辰,仍旧不见动静,范时绎心知不妙,起身硬往外闯,马德永带人把他拦住了。

“你别拦我,我得去见王爷,有极重要的公事回禀。”

“没有那么些个说的!”马德永将他往里一推,“你乖乖儿待着吧!”

从早至午,从午至晚,将范时绎软禁在那里,没有水喝,没有饭吃,直到晚上才放他走路,范时绎饥渴交加,路都快走不动了。

这样报复范时绎,自然可以出得胸头一口恶气,但却逼得他更忠实地执行皇帝的命令。范时绎很厉害,被释放以后,仍旧请见恂郡王,说有紧要公事面禀。恂郡王自然不见,他亦并无愠色,望门遥拜而退,礼节十分周到。

一回到衙门里,却是越想越气。饱餐了一顿,略略休息一下,随即在灯下亲自写了一个密折,将恂郡王如何私行;如何被阻而退;如何在他谒见时,将他软禁在花厅,不给饮食等情形原原本本地奏上皇帝。同时请旨,倘或恂郡王派护卫动武,自然尽力容让,但以不让他冲出山口为限。逾此限度,一交上手,不免伤亡,他负不起这个责任,得请皇帝预先指示,以便遵循。

皇帝接得这个密折,并不感觉意外,不过要他作个最后指示,却很困难,因为总不能说格杀勿论。想一想只有找隆科多来商量。

“为今之计,只有早颁明谕,以恂郡王为守陵大臣。陵寝重地,自然不能擅离职守。范时绎加以阻挡,亦就师出有名了。”

这是釜底抽薪的法子,原属正办,但有一层极大的窒碍,“太后怕不肯答应。”皇帝说道,“每天都问,话亦越来越重了。舅舅,别的事都好办,唯有这件事,我的处境很难。”

隆科多默然。他觉得已经对不起先帝,不能再做对不起太后的事。

“你意下如何?”

“皇上圣明。”隆科多答说,“只有皇上自己拿主意,臣不敢妄参末议。”

很显然,这是再也不愿介入他们母子兄弟间纠纷的表示,皇帝亦就无话可说了。

“臣已经督饬内务府,汤山的王府,加紧施工,总在一个月内,便可落成。”

“范时绎能不能应付一个月?”皇帝问说,“一个月之内总有办法能想出来。”

“臣传谕范时绎就是!”隆科多答说,“只怕一个月以后,情形依然如此,倒不如早降明谕。”

这是在催皇帝速做决定,通前彻后地想一想,确是越往后越难处置。最怕范时绎无法软困十四阿哥,再一次来个硬闯,倘或真的伤了他,这件事就难以收拾了。

彻底彷徨,皇帝终于做了决定,尽快宣示,派十四阿哥守护景陵,唯一的难题是,此举会大伤母后的心,可是也顾不得这一点,只有认命做个不孝之子。

预期着这道上谕一下,永和宫中会大起风波,母子之间将有一场严重的冲突,哪知全无动静。直到第二天才传来一个使得皇帝手足无措的消息:太后绝食了。

从古以来,没有绝食的太后,更没有饿死的太后。皇帝心想,这话一传出去,“孝子”的假面具,立刻就会拆穿。所以一面命十六阿哥允禄护卫永和宫,严禁消息走漏,一面到永和宫求见太后。

“告诉他不见!”太后气喘吁吁地说,“除非我死了,他才见得到我。”

这话如何能照实转达皇帝?宫女、太监跪了一地,求太后接见皇帝,而卧床的太后,回面向里,根本不睬。

皇帝已等不及了,从外殿步入寝宫,只听太后力竭声嘶地在喊:“出去,出去!永远别见我。我从未生过这么一个儿子!我只有一个儿子,胤祯,康熙二十七年生的!”

这是指十四阿哥,也是表示不承认“四阿哥”。皇帝站在门边,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白一阵,好久好久,才喊出一声:“娘!”

太后不理,唤着宫女说:“把我的帐子放下来。”

“娘!”皇帝几乎是爆发的声音,“亲生的儿子,为什么视作仇人呢?”

太后仍旧不理。一时满室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个个屏声息气,仿佛要窒息了似的。

“唉!”皇帝叹口气,“为什么好好的太后不愿意当?”说完,掉转头去,一步渐一步地出了永和宫。

永和宫内的太监、宫女,每个人都像心头压着一块铅一样,那种沉重的感觉,使得他们连说话都吃力了!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去细想,应该怎么样去打破这个僵局。因为这是一个不能想象,而且虽明知其为真实,却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僵局。

面向里床的太后,却又在动死的念头了。她早就没有生趣了!有时想想自己的命,大概是古今第一个怪“八字”。生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是皇帝。假作真来真为假,不知老天何以有此恶作剧?至于自己一夕之间,成了天下第一尊贵的人,但也是天下第一被人轻视的人。她不知道是当她真太后的人多,还是当她假太后的人多?只知道自己的感觉,一想到她这个太后的由来,便如芒刺在背,恨不得逢人就表心迹:你一定以为我想当太后?不错,不过这样而来的太后不值钱,我告诉你,我现在当真太后都不乐意了,何况是假太后!

如果一天转十个念头,九个念头是如此,另外一个念头,不免回心转意:咳!算了。一切都丢开,不必这么认真!等先帝入土为安,大事都了,搬到十四阿哥府里去住,就当作平常人家的一位老太太好了。谁知道最后的、自觉也是最低的、必可实现的希望,亦整个儿破碎了!

总算是太后,不能享福,可也不能受罪,不能对不起太后这个衔头。所以死志早决,只是顾念着自己一死,可能会使“四阿哥”迁怒到太监、宫女,所以忍死须臾,一直在心中惊问:要怎么样才能使得永和宫的太监、宫女,不必为她的寻了短见负任何责任?

想来想去只有一种死法,可以不连累侍从,那就是当着皇帝,出以猝不及防的手段自裁。那时连皇帝都不能相救,则又何能怪太监、宫女未尽保护照料之责?

想是想通了,要找这么一个法子却很难。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照这个宗旨去办,绝食便毫无意义。因为绝食在求死,既然别有求死之道,自然不必绝食。徒然自苦,犹在其次,无端让侍从受责备,于心何安?

于是太后去思索绝食之外的求死之道。那当然是激烈的手段,判生死于须臾之间,想一想法子很多,最直截了当的是,如费宫人刺虎那样,拿把利剪,当胸一扎,不就一了百了?

但是这要当着皇帝的面自裁,未免太残忍了一些,从古以来还没有一个母亲愿死在儿子面前的。自己这样做,似乎有意跟儿子过不去,要陷儿子于不孝,可是……

太后想不下去了,因为她困惑了。自己到了已无生趣的时候,还要顾到儿子的不孝之名,然则儿子又为什么不能想一想,做母亲的何以要绝食,何以会薄人世极尊至荣的太后而唯愿速死?

想来想去她想通了。只要有一分可以不死的理由,她必得委屈忍死。而抱着跟儿子拼命的打算,也许可以使他有所畏惧而让步,这样也就可以勉强不死了!

打定了主意,倒觉得胸怀一宽,转身过来,只见以常全为头的一大群宫女,都守候床前,看她睁眼,都用待命的眼色看着她。

“我有点儿饿了!”

听得这一句,所有的宫女都有惊喜之色,常全却反有矜持的表情,一面走近床前,一面说道:“老主子想进点儿什么呢?粥有香粳米粥、红糯米粥、小米粥,还有甜的冰糖莲子野山药粥,要不先喝碗酪?”

“不要酪。”太后问道,“有绿豆粥没有?”

“有。”

“我喝绿豆粥。看有南边进的、什么糟的小菜没有?”

天厨之中,何物不备?常全特意挑了太后最喜爱的扬州糟油萝卜、浙江平湖的糟蛋供馔。太后吃了两个浅碗的绿豆粥。永和宫中,皆大欢喜。负责守护的十六阿哥,更视为天大喜讯,急急去奏告皇帝得知。

“原是太后一时闹脾气。”皇帝很轻松地说,“小地方哄着老人一点儿就好了。”

太后的本意是想感化皇帝。她曾有意无意地,间接向皇帝表示,她之放弃绝食,是为了顾全儿子的名声。那么,为人子者,亦应该仰体亲心才是。

皇帝却无表示,因为仰体亲心,便得将十四阿哥放出来。如果原先没有破脸,此事还有商量的余地,一破了脸,再放十四阿哥回来,即是示弱。可想而知的,他会用各种毫无顾忌的手段,使皇帝难堪。那时再要像现在这样把他软禁起来,就办不到了。

为此,他只好装作不知。不过晨昏定省,礼数不缺。太后见他始终未曾松口,可有些忍耐不住了。

五月二十那天,天气闷热,太后更觉得心事不吐不快,所以这天是她主动派人到养心殿传懿旨:要跟皇帝见面。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你把一母所生的弟弟当作势不两立的仇人。”

一听太后的口气,皇帝便生警觉,必得格外沉着,才能应付,当即低声答说:“儿子绝没有这个意思。”

“那么,你为什么不放他回京城来?”

“儿子是保全他。”

“保全?”太后冷笑,“我不懂你的话。”

“弟弟性情太刚、耳朵太软,回到京里,如果有人挑拨,他会做出不守法度的事来,那时叫儿子办他也不好,不办他也不好。所以,索性让他住到清静的地方去,免得他闯祸。”

“原来这就叫保全?”太后冷冷地说,“我看最安稳的地方,是在高墙里面。”

“儿子就是不忍他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局,所以才把他安置在汤山。”

“你这种话我不要听!”太后问道,“你凭什么说他会落得个圈禁高墙的结果?”

“照他的行为,早就该圈禁高墙了!”

此言一出,太后大惊,“我倒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她厉声质问,“你得说个明白。”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答说:“你要我说,我就说,即为他一到京里,行文礼部,询问见我的仪注,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那还不容易明白吗?你明白,我也明白!你别忘了,他是用的正黄旗纛,等于代替阿玛亲征。照我说,你该出城去接他才是!”

这几句话说得皇帝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好生不自在。当着那许多太监、宫女,隐隐指他夺弟之位,“皇上”的威严何在?

“这是娘的想法!普天下不是这么想。”

“怎么想呢?”

“觉得这是件荒唐得离谱的事。以臣见君,还能有什么特别的仪注吗?”

“哼!”太后又冷笑,“天下人的想法不一定对,我的想法也不一定错!”

“娘说不错,就不错。反正我也没有追究。”

“你表面不追究,暗中治他。即如九阿哥,你又何必老远地把他弄到西宁去?自己不觉得太过分吗?”

“并不过分。”皇帝很快地接口,“儿子责任甚重,治国得要有纲纪,顾不得弟兄的私情了!”

太后把他的话好好地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要治国,我没有治国的责任。我年纪大了,只能讲讲私情,你把我送到汤山去,我要跟你弟弟一块儿住。”

皇帝未曾料到太后会有这样的打算,所以愣了一下,方能回答:“那里不是太后住的地方。”

“我还有该住哪儿的规矩吗?”

提到太后不肯迁往宁寿宫,是皇帝最不满的一件事,也是皇帝认定生母跟他为难的明证。不肯搬往宁寿宫是表示不愿承认自己是太后,此刻索性要搬出宫去,无异于不承认皇帝是她的儿子。意识到此,皇帝不由得有些愤怒,因而失去了一直保持着的冷静。

“娘应该住宁寿宫!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作贱自己,也作贱了别人。”

太后勃然大怒。作贱自己,便是自轻自贱。在宫廷中,这是骂人最重的一句话,儿子敢对母亲如此无礼,可把太后积累多时的冤气勾引得爆发了。

“住嘴!你这是跟我说话?你当我是自己犯贱,放着宁寿宫不住,愿意住在这里?我告诉你吧,宁寿宫我愿意住哪一间,都早就看好了!谁知道你不让我住,我又有什么法子?这会儿反倒来怪我?你不自己想想,你自己干的什么?异母的兄弟容不下,同母的胞弟也容不下,你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脏心眼儿!我生下了你,没有享你一天福,你拿不让我过好日子来报答我——”

太后越说越激动,满脸涨得通红,像要发狂似的,突然站起身来,也不知她哪里来的气力,低着头飞快地往前猛冲,一头撞在合抱的朱红大柱上,只听砰的一声,把宫女们吓得都跳了起来。

皇帝也吓傻了,直待宫女哭着上前相扶,方始惊醒过来,大步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只见面如金纸,人已晕了过去,头上发际渗出血来,脑袋已撞破了。

皇帝不免心悸,手脚发软,只喊着:“快扶上床去!传御医!”

于是永和宫中一阵大乱,十六阿哥赶来探视,只见皇帝的脸色青中发白,十分可怕,吓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准传消息出去!”皇帝开口了。

这一下提醒了十六阿哥,答一声:“是!”立即奔出去做必要的处置。

十六阿哥撩起袍子下摆,急步抢出宫门,第一句便问:“有什么人出宫没有?”

带头的护军参领答说:“有一个。”

“谁?”

“首领太监,姓唐的。”

“你,”十六阿哥疾言厉色地问,“你为什么不拦住他?”

那个护军参领深知十六阿哥的脾气,心急时口不择言,但很快地就会发觉错误,所以绷着脸不作回答。

果然,十六阿哥立即就发觉自己的话问得毫无道理,所以放缓了脸色问道:“他出宫时怎么说?”

“说奉太后之命,到敬事房去传懿旨。”

“你就放他走了?”

“是!”那护军参领振振有词地反问,“人家好端端地,凭什么不放他走?”

“好端端地?”十六阿哥想了一下,忽然意会,“怎么叫好端端地?”

这句话把那人问住了,好久才答说:“一点儿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是好端端地吗?”

十六阿哥心想,坏就坏在“一点儿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句话上,宫中出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唐太监竟能不动声色地混出宫去,可见得此人的来历可疑。

“是往哪个道儿去的?”

“往北,这会儿怕还没有出神武门。”

听得这话,十六阿哥断然决然地说了一个字:“追!”

“请示!”那护军参领问,“追不上怎么办?追上了又怎么办?”

“追上了,替我带回来。”十六阿哥说,“路上不准跟他交谈。”

“是!追不上呢?”

“追不上?”十六阿哥凝神想了一下说,“没有活的,也得带脑袋来验明正身。不然,怎么向皇上交代?”

话已说到尽头,护军参领不敢耽误,一阵风似的去拦截唐太监。永和宫自是四周戒严,只准进不准出。准许进宫的,也只是御医。

御医一共四名,为首的是院使张永寿,进宫先叩见皇帝,然后“请脉”。照前明的规矩,御医为后妃诊脉,只是从帐子里牵出一条红线来,一端系在病人手腕上,凭线号脉,茫然不知,只能凭左右所述的病情,斟量开方,治好了算是运气,治不好是理所当然。到了清朝,办法改过了,御医能切腕诊脉,但帐子仍旧垂着;而太后伤在头部,非看清楚了不可。总管太监不敢做主,得向皇帝请旨。

皇帝想了一下,将张永寿召来说道:“向来御医请脉,都是几个人商量着写脉案,开方子,意见不同,往往折中。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很不赞成这个办法,如今替太后请脉,我要找个能专责的。你们四个之中,谁的医道最好?”

“是!”张永寿答说,“六品御医陈东新的医道,臣衙门里的同事都佩服的。”

“好!传陈东新。”

“是!”

“你再告诉你属下,出宫以后,言语谨慎!”

“是,是!”

张永寿退了出去,陈东新奉召入殿。皇帝说道:“太后是头晕站不住脚,摔在柱子上,把头摔伤了,以致昏迷不醒。像这样的病,你以前治过没有?”

“治过。”

“治好了没有?”

“治好了。”

“这么说,你是有把握的啰!”

“臣尚未请脉,不敢妄言。不过,太后年纪大了,恐怕有点麻烦。”陈东新说,“臣竭尽平生所学,尽力而为。”

“好!”皇帝对他的答语表示满意,传旨揭开皇太后床上的帐子,容他细做诊察。

陈东新确是看得很仔细,但望闻问切四字,只得望其切。由于太监宫女,守口如瓶,既无所闻,亦问不出什么,使得陈东新大为困惑。老年人摔跤常事,摔开脑袋血流不止,道理上都讲得通,摔成这样重的内伤,就是件不可理解之事了。

敷完药,关照左右,切须保持清静。然后陈东新开了方子,交由太监呈阅,皇帝看完将他找了去有话问。

“你看太后这个病怎么样?”

“回奏皇上,”陈东新慢条斯理地说,“皇太后的内伤很重,不过昏迷不醒,还不算是坏的征象,最怕呕吐。如果有那样的征象,恐怕,”他停了一下接了一句,“臣不敢往下说了。”

“这样昏迷不醒,药怎么服呢?”

“千万动不得!如不服药也不要紧,就是要清静,要透气。好在天气很热,开了窗子也不碍。”

听他说得很不含糊,皇帝知道这陈东新的医道是好的,点点头说:“你把该怎么看护,细细说给这里的首领太监。”

等陈东新交代完了,皇帝复又下令,在永和宫周围保持绝对的宁静。其时去追唐太监的首领太监已来复命:人已找到,请示如何发落?

“太后发生意外,不在旁边守护,反而奔出宫去,简直就是不忠不孝的叛逆,交到慎刑司一顿板子打杀!”

内务府慎刑司自然遵命办理,将唐太监立毙杖下。允禄办完了这件事方去复旨,皇帝认为处置适当,表示嘉许,不过仍不免关心。

“消息没有泄露吧!”

已经灭口了,怎么还会泄露?他很有把握地说:“没有!”

事实上已经泄露了!在唐太监没有被追回以前,路上遇见廉亲王府的一名侍卫,匆匆数语,辗转传达廉亲王耳中,当夜便派了亲信去通知十四阿哥。

这名亲信,面目姣好,所以化妆为一名村妇,骑着一匹毛驴上路,再有一名护卫,扮作“她”的丈夫,走了两天,才到汤山,瞒过范时绎的耳目,求见了十四阿哥,说要投信。

“信呢?”护卫问说。

“是口信。”

正在交谈之时,只见一匹快马飞奔而来,到得门前滚鞍下马,戴的一顶凉帽,既无顶戴,更无红缨。护卫大惊失色,急急问道:“出了什么事?”

“一定是太后驾崩了!”廉亲王的亲信说。

果然,专差送来的是太后的遗诰。护卫急急通报,十四阿哥如闻晴天霹雳,勉强着礼服出大堂,跪下静听。只听宣诏官念道:“予承侍圣祖仁皇帝,夙夜兢业,勤修坤职,将五十年。不幸龙驭上宾,予即欲从冥漠;今皇帝再三谏阻,以老身若逝,伊更无所瞻依,雪涕衔哀,情词恳至,予念圣祖付托之重,丕基是绍,勉慰其心,遂违予志……今皇帝视膳问安,靡问晨夕,备物尽志,诚切谆笃;皇后奉伺勤恪,礼敬兼至;诸皇孙学业精进,侍绕膝前,予哀戚之怀,借为宽释。予年齿逾迈,数尽难挽,予寿六十有四,得复奉圣祖仁皇帝左右,惬予意志,夫亦何憾?……”

念到这里,十四阿哥忍不住放声大哭,草草毕事,顿时摘缨子,换陈设,一片惨淡的颜色。十四阿哥呼天抢地,哭了好久,暂忍一忍,吩咐将遗诰取来细看,不由得大为怀疑,因为其中始终不曾说明,太后究竟得的什么病,初起何日,何以大渐?这不太不可理解了吗?

“啊!”有个护卫想起来了,“京里有人来报信,只怕就是报这个信。”

及至将廉亲王的特使找到,方知太后之崩,出于自尽,而与皇帝发生冲突的原因,只为要跟小儿子住在一起。这使得十四阿哥更是摧肝裂胆般悲痛,哭得两目尽赤,眼皮肿得无法睁开。

太后的大丧很快地过去了。十四阿哥自然奔了丧,但赶到京里,已过了大殓,连瞻仰遗容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只在宁寿宫的梓宫前面哭了一场,随即便有人相劝,早回汤山,根本不曾见着皇帝的面。

在皇帝,十四阿哥已无足为忧——从太后一崩,他反倒有如释重负之感,自此不会有难以处置之事,只要心一横,就不会有麻烦。二阿哥被移到了郑家庄;三阿哥在表面上不能不加尊重,但将他主修图书集成的一名清客陈梦雷充军到关外,即是对三阿哥的一个警告,不必担心他会有异谋。此外诸弟,七阿哥淳郡王允祐晋为亲王,而且他身带残疾,是个跛子,一向安分;八阿哥在监视之下;九阿哥远在西宁;十六阿哥允禄袭了庄亲王,十七阿哥封了果郡王,都已成为心腹;唯一要注意的是十阿哥敦郡王允 。不过他一个人也造不成反,无足深忧。

倒是青海方面,罗卜藏丹津称兵作乱,其势汹汹,倘或制服不住,便见得他将十四阿哥调回来是错了,而且外患又可能引起内乱,所以这件事,在皇帝心目中异常重要,必得善为处置。

最使他为难的是,军前有一个平郡王讷尔苏及贝勒延信在,地位都高于年羹尧,因此,如果派年羹尧为大将军,只怕会引起极大的纠纷。

为了这件事,皇帝曾经有好几个晚上不能安枕,考虑又考虑,总觉得非年羹尧不能放心,因而毅然决然地作了决定。不过,派年羹尧为大将军的措辞,颇为巧妙,朱谕兵部:“据川陕总督年羹尧奏稿,青海罗卜藏丹津,恣肆猖狂,竟领兵于九月二十日自甘州启程,十月初至西宁,相机行事等语;总督年羹尧既往西宁办理军务,其调遣弁兵之任,甚属紧要,须给大将军印信,以专执掌。着将贝勒延信护理之抚远大将军印,即从彼处送至西宁,交与总督年羹尧。贝勒延信,现有防守甘州沿边等处事务,将库内现存将军印信,着该部请旨颁发一颗送给。”

这表示年羹尧之授为抚远大将军,是迁就现实,又不明说派为大将军,只说“须给大将军印信,以专执掌”;而延信则由兵部请旨,送一颗平逆将军的印信给他,亦未明授为平逆将军。

延信曾当过平逆将军,此番只算官复原职,只是其情难堪,因而虽缴了印,只领兵在张掖一带闲住,对年羹尧并无帮助。

其时平郡王讷尔苏已调回京师,但九阿哥允禟还在西宁。年羹尧对外要用兵青海,对内要防允禟出事,另外还要注意延信,等于三面作战,处境颇为艰苦。皇帝亦明了他的难处,不过相信年羹尧的才干,只要他辛苦些,多多用心,亦不难应付。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让年羹尧肯出死力?

想来想去,唯有恩结。于是降旨特召年羹尧陛见。到京之日,恰好颁发上谕册立皇后,年羹尧的胞妹则封为贵妃,这是特意的安排,让年羹尧知道,他跟皇帝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便殿召见,皇帝几乎完全脱略礼数,一再慰劳,继以赐宴。第二天在养心殿单独召见,开始谈到九阿哥允禟。

“这个人的花样很多,我特意拿他送到西宁,就因为只有你能制他。”皇帝问道,“你看他在那里,是不是还安分?”

“回皇上的话,”年羹尧答说,“人之安分不安分,不在表面。臣受付托之重,防范不敢稍息。不过用兵在外,不能无后顾之忧,倘或臣领兵南下,九阿哥与延信勾结,变生肘腋,那时臣回师不及,进退失据,如何是好?”

“说得是!也不可不防。”皇帝想了一下说,“谋反作乱之事,亦不会突然而发,事先必有迹象可寻。你所为难的是,逆迹未显,无可奈何;倘或有权能够便宜处置,你是不是有把握在逆谋揭露之前,先能弭患于无形?”

“是!”年羹尧答说,“如臣有权,随时可做紧急处置,平时曲突徙薪,防患未然,亦可放手去办,无所顾虑。”

“好!我给你一样东西。”

皇帝提起朱笔,写了一道密旨,道是青海用兵,为先帝生前最后的一件大事,如今罗卜藏丹津猖狂作乱,果如先帝所料,非彻底敉平,不足以慰遗志。年羹尧受命料理此事,责任甚重,为专责成,特授非常之权,倘或军前有人作乱,不问身份,便宜处置,事后奏闻。

这道密旨,写得异常切实,但一交到年羹尧手里,皇帝立即发觉,做了一件大错特错的事,自己的把柄,握在年羹尧手里了!

要想收回,比不付这道密旨更坏!皇帝只有死心塌地去刻意笼络,等年羹尧一回任,立刻派专差去颁年赏,貂帽、蟒袍、御笔“福”字与春联,以及鼻烟、安息香之类的什物以外,还有一件御用的四围龙貂皮褂。

这是皇帝的服饰,年羹尧在谢恩折子中,自然要陈明。及至原折发回,只见“围龙补服非臣下之所敢用”这一句旁边有朱批:“只管用!当年圣祖皇帝有例的。”

由此开始,正月初三赐荷包一对,玉环两件,人参四十斤;正月初五赐鹿尾、野鸡、橙柚、奶饼等食物;正月初八赐玄狐袍褂;正月十一赐茶叶四瓶;正月十六赐西洋圆规两副;正月二十二赐东珠一颗,鹿尾二十条,又赐年妻耳环一副;二月初九赐珐琅翎管;二月十四赐鸟枪一杆。从此,早则三五日,迟则十天半个月,必有赏赐,而朱谕中的亲热之情,更是旷古绝今。

到了六月里,皇帝做主,将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与“舅舅”隆科多为子,特为颁一道朱谕:“年熙自今春病只管添,形气甚危,忽轻忽重,各样调治,幸皆有应,而不甚效。朕思此子,非如此完的人;近日着人看他的命,目下并非坏运,而且下运数十年上好的运;但你目下运中言,刑克长子。所以朕动此机,连你父亦不曾商量,择好日即发旨矣。此子总不与你相干了!舅舅已更名‘得住’,从此自然痊愈健壮矣。年熙病先前即当通知你,但你在数千里外,徒烦心虑,毫无益处。但朕亦不曾欺你,去岁字中皆谕你知,老幼平安之言,自春夏来,唯谕尔父康健,并未道及此谕也。朕实不忍欺你一字也!尔此时闻之,自然感喜,将来看得住功名世业,必有口中生津时也。舅舅闻命,此种喜色,朕亦难全谕。舅舅说:‘我二人若稍作两个人看,就是负皇上矣!况我命中应有三子,如今只有两个。皇上之赐,即是上天赐的一样。今合其数,大将军命应克者已克;臣命三子者又得。从此自然痊愈,将来必大受皇上恩典者。’”

这是将隆科多跟年羹尧拴成一种休戚相关、祸福相共的关系。皇帝心里在盘算,年羹尧有几重关系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一重是与年遐龄的父子关系;第二重是与年希尧的兄弟关系;第三重是与年贵妃的兄妹关系。不过,一个天性凉薄的人,这三重关系都可以置之度外的。

但是与年熙的父子关系,年羹尧一定会重视,而与隆科多的干亲家关系,则又不能不顾忌。这两条线,遥遥拴住,将会使得年羹尧采取任何行动时,都不能不考虑这两重关系上的变化与后果。

更重要的是,皇帝将隆科多与年羹尧拴成亲家,即意味着赋予隆科多以监视年羹尧的责任。他应该规劝、勉励,必要的时候,应该举发,不然便是同谋,所以隆科多说:“如你我稍作两个人看,便是有负皇上。”

皇帝对这件事自觉做得非常满意,同时年羹尧平青海,亦能不负所期,使得他可以大大地夸耀武功,因而踌躇满志,高兴得很。

但是,其他方面的报告显示,年羹尧似乎根本没有了解他的意思。在皇帝看,青海之乱,根本不值得这样子支持,要兵有兵,要饷有饷,原来估计会打折扣的,照给实数,这样格外的支持,还不能打胜仗,又何贵乎你这个年羹尧?

皇帝的意思是,期待着年羹尧能致允禟于死,而不让他落任何恶名。这一点要仔细去考虑,法子多得很,而最好的是一个“困”字。

这是年羹尧所不能理解的。夺位之局已经大定,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纵使内心不服,亦只得委屈在心,既不敢公然诽谤,更不敢密谋造反。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况是自己同胞?所以对于皇帝想“困”住九阿哥这一点,认为是不必要的。

他自己是这样的想法,部下有个亲信,则更进一步地作了规劝。这个人叫胡期恒,字元方,湖北武陵人。他的父亲叫胡献微,官拜湖北藩司。其时年遐龄正当湖北巡抚,两人气味相投,结成至交。所以年羹尧跟胡期恒从小在一起,交情极深。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胡期恒中了举人,皇帝南巡时,胡期恒因为献诗而授职翰林院典籍。不久,外放为夔州通判,在任恩信相孚,颇得百姓的爱戴,特为他建生祠,供奉他的长生禄位。这是做官最大的荣誉,没有一个长官不看重的,而况他的上官巡抚,正是总角之交的年羹尧,专折保荐,升为夔州知府,再升川东道。年羹尧由四川总督兼督陕西,复荐胡期恒为西安藩司。胡期恒确是个好官,而且很能干,年羹尧之言听计从,自不待言。

当九阿哥被遣到西宁时,胡期恒便向年羹尧献议,对待九阿哥,最好敬而远之,看他行事如何再说。九阿哥颇为机警,知道年羹尧必奉有皇帝的密命,对他严加监视,同时他也知道,此时决非可以反抗的时候,所以在西宁安分守己,毫不生事,同时对属下约束甚严,凡是与商民有所交易,绝对不许争多论少,更莫说仗势欺人。因此,在西宁只要一提起“九王爷”,都会跷大拇指,说他是“贤王”。

见此光景,胡期恒便劝年羹尧,应该特别礼遇九阿哥,不但要感化他不要再记着皇帝的仇恨,甚至可以期待他将来为国所用,能替皇上出一番力。

这个想法自不免天真些。但他跟胡期恒都知道,这样做,还能使九阿哥减少对他的敌视。皇帝得位,内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尧,已是满朝文武尽人皆知的事实,所以凡是反对皇帝的,亦无不对隆、年二人斥以白眼。年羹尧为了自己的前程,希望能与九阿哥修好。这段心事,只是不便明说。胡期恒明白,亦不便揭破,所以才找理由劝他礼遇九阿哥。

于是一月之中,总有两三次,彼此书信往还,虽是泛泛之语,总表示音信不断,关系不浅。这犯了皇帝的大忌,却苦于不便在朱谕中指摘,因而在雍正二年底,特召年羹尧陛见。

年羹尧的恩宠,方兴未艾,所以这次奉召陛见,大家都以为必是皇帝因为他平了青海之乱,召进京去,面致慰勉,等他回到西宁,仪仗必又不同。因而无不以加官晋爵作预贺。年羹尧自己亦是这么在想,如今是太保,回来必是太傅了。

动身之前,大宴门下幕友,飞觞醉月,逸兴遄飞,唯有首席的一位幕友,与年羹尧的关系介乎师友之间的杨介中独独衔杯不语,既无善颂善祷之语,亦无惜别的表示,不免使得年羹尧有怏怏不足之意。

“杨先生,”他毕竟忍不住了,开口问道,“临歧在即,岂无一言为赠。”

“我倒是有句话想奉劝大将军,只恐不肯见纳。”

“杨先生这话错了。多少人说我骄恣跋扈,可是我不敢自以为是,凡有嘉言,无不拜纳,这不但自信得过,亦是举座堪以作证的。何以杨先生独以为我会拒谏?”

“既然如此,我可不能不说了!”杨介中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急流勇退。”

此言一出,满座不欢。方在兴高采烈之际,有这么一句话,岂非大煞风景?年羹尧虽仍含着笑,表示不以为忤,但那笑容已很勉强了。

“如何?”杨介中对满座的不满之色,浑似不见,这样催问一句,颇有自诩先见之意。

年羹尧的酒意很浓了,不免发怒,但正当要形诸神色之际,突然省悟,改容相谢。“杨先生,”他说,“容我好好请教!”

“不敢当!大将军今天的酒多了,明天一早再谈吧!”

这一来,盛筵自是草草终场。第二天一早,年羹尧去访杨介中,请教昨天他所说的那四个字,何所据而云然?

“大将军,你以为恩眷如何?是盛呢?还是衰?”

“这我就不知道了。只觉得看不出来。”

“怎么看不出来?大将军不去细想而已!”

“倒要请教。”

“大将军请想,年近岁逼,雨雪载途,此时入觐,是不是一件苦事?”杨介中说,“何不等到来春?”

年羹尧恍然大悟。目下并无必须皇帝面授机宜之事,如果寻常述职,则以皇帝过去体恤之无微不至,必定会想到时入冬令,雨雪纷飞,正是行旅艰苦之时,命他在开春进京。于此可知,恩眷至少已不如过去之隆。见微知著,杨介中的眼光,真可佩服。

“杨先生,”他说,“多蒙一语指点,启我愚蒙。不过,我自己觉得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何以皇上会改变态度?”

“大将军应该自问,以何旷世的功劳,深蒙四团龙褂之赐?凡人有所予而必有所取,所予越厚,所取越不薄。大将军总有不能让皇上满意之处吧?”

“是的。”年羹尧考虑了好一会儿说,“杨先生请屈驾到敝舍,我有样东西,任何人没有见过的,不妨请杨先生看一看。”

于是杨介中随着年羹尧到了衙门里,在他那间满目尽是御赐珍品的书房中看到了皇帝亲笔所写的密旨。

杨介中倒抽一口冷气,知道年羹尧被祸不远了,心里在想,如果自己一说破,说不定会逼得年羹尧造反,他处处学吴三桂,是很可能造反的。果然如此,祸至更速。说不得只好相机规劝。

“这个密旨,似乎已无用处。”他说,“青海之乱已平,不虞九阿哥会有什么掣肘之事。不如缴还为是。”

“本可缴还,如今倒不能缴了!”

“乞道其故?”

“我要留着做个把柄。”年羹尧说,“杨先生,大家都知道,我父子兄弟,出于雍府门下。皇上的性情,我摸得很清楚,在利害关头上,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要留着这道密旨,做个保命的‘铁券’。”

听得这话,杨介中心里一阵阵发毛:年大将军是死定了!自己明哲保身,早早脱身为妙。好在年关将近,原该一年一度回乡度岁,此时不必说破,到了开年托词写封信来辞馆就是。

到得保定,年羹尧自然要留宿两三日。因为直隶总督李维钧,是他的知交。李维钧的嫡子李宗渭,在西宁候补,颇得年羹尧的赏识,关系已到了祸福相共的地步。

“大将军,”李维钧忧心忡忡地说,“皇上对大将军已起了疑心,千万留神。”

“噢,你何所据而云然?”年羹尧说,“以你我的交情,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

李维钧沉吟了一会儿,终于取出一件朱批的奏折,让年羹尧细看。原来直隶有个道员叫宋师曾,是年羹尧亲信的旧部之人,上年在直隶亏空了四万七千银子的公款,为人参奏革职。本当抄家赔补,恰好年羹尧进京陛见,为宋师曾乞情。一年以前的年羹尧,在皇帝面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何况这样的小事?皇帝当即命年羹尧传谕同时在进京的李维钧,限宋师曾将亏空在三年内清完,完清之日具折奏报。意思是亏空一清,还可复职。

四万七千两银子,在督抚不算大数,李维钧帮宋师曾的忙,在一年之内就完清了。遵照当初的谕旨,且具折奏报,自不免有代为乞恩之意。皇帝就在这个折子上,长长地批了一大篇。

朱批中一开头就提到了年羹尧:“为宋师曾乞恩,系尔之意见,抑或出于年羹尧之意见?若系尔意,朕即施恩,若出于年羹尧之意,朕则不施此恩也!”

只看到这一段,年羹尧的脸色就变了,强自抑制着内心的震动,继续往下看。

“近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舞智弄巧,潜蓄揽权之意。尔之获蒙知遇,特由于朕之赏识,自初次召对时,见尔蔼然有爱君之心,见诸辞色,所以用尔。自用之后,尔能尽心竭力,为国为民,毫不瞻顾,因而遂取重于朕。岂年羹尧所能为政耶?”

看到这里,年羹尧不由得望了李维钧一眼,心里有疑问,所谓“毫不瞻顾”,是否说李维钧曾经一无回护地在皇帝面前道过他的短处?

不过再一看下去,他的疑问立刻就消释了。“近有人奏,尔馈送年羹尧礼物过厚,又觅二女子相赠之说,朕实不信,想断无此事!但念对朕如此忠诚,与朕如此契合,朕凡有言,何忍隐而不宣?至卿向日与年羹尧之交往,曾经奉有谕,朕亦不怪。”

看到这里,年羹尧不能不问了:“是什么谕旨?”

“有一次皇上问我,你跟年某人是不是很好?我说是的。皇上没有再说下去。朱批上所指的,大概就是这件事。”

年羹尧点点头再往下看。“今年羹尧既见疑于朕,故明白谕卿,以便与之疏淡,宜渐渐远之,不必令伊知觉。”

到此时,年羹尧的心情比较平静了,“陈常,”他唤着李维钧的号说,“那么,你的意思怎么样呢?我们朋友的交情,到此中断了?”

“是何言欤?”李维钧愤然作色,“倘有此心,何必把朱谕拿出来?”

“是,是!”年羹尧改容相谢,“我错了!陈常,我想应该及早抽身。”

“及早抽身,不如固宠。”

“宠何由固?倒要请教。”

“无非做一件皇上自己不便做而很想做的事。”李维钧说,“大将军智慧绝人,莫非还想不透?”

年羹尧沉吟不答,在李维钧的签押房里往来蹀躞,好久才站住脚说:“这件事要做亦嫌晚了。如今,倒要留着那个人,作个制衡之计。”

所谓“那个人”是指九阿哥,年羹尧想拿他来挟制皇帝,是一着险棋。李维钧颇不以为然,因而劝道:“大将军,走到这一步,出入甚大,千万慎重!”

“当然。岂有不慎重之理?不过,陈常,你我祸福相共,你得支持我才是。”

“这何消说得,却不知如何支持法?”

“第一,京中的消息,还是要请你格外费心,多多见示;第二,我想在保定置一所房,请代觅。”

“置产作何用途?”李维钧问,“是觅地,还是觅现成房屋?”

“觅现成的好了!亦无非作个退步。”年羹尧说,“不日有一笔饷,大概有三十万,如果交由贵处转拨,只拨一半好了,其余的留在贵处。”

此事责任很重,如果为皇帝查到,立即便有杀身之祸。但转念又想,倘或拒绝,年羹尧便会起疑,自己受过他许多好处,这笔账算起来,眼前便难应付,说不得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许多大臣从一清早便在广宁门外迎接,直到日上三竿,方见大将军的前导驰到,一拨又一拨,直到近午时分方见年羹尧策马而来,金黄服饰,三眼花翎,四团龙补褂,白马紫缰,在旗帜鲜明的护卫夹拥之下,绝尘而去,根本就不理那些红蓝顶子的大官儿。

一进了城,照规矩在宫门请安。这本是一个仪式,只要到一到,便可先回私第休息,哪知皇帝已派了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在那里等着,等他一到,随即将他留了下来。

“皇上面谕,大将军一到,立即召见。”马尔赛说,“请进来吧!”

年羹尧大为诧异,向来无此规矩,便即问道:“莫非弄错了吧!立即召见,也不是这个时候啊!”

“没有错。”马尔赛说,“不然,皇上不必让我等在这里。”

年羹尧略想一想,点点头说:“好!我跟你走!”说着重又上马。他是赏过“紫禁城骑马”的,故而可以策马入宫。

到得内右门下马,马尔赛带领,直到养心殿,示意年羹尧稍停候旨,然后方由太监将他领了进去。很快地,复又出现,向年羹尧招一招手,随即闪在一边。

年羹尧此时已经发现,以前他觐见皇帝时,里外密布的太监,无不个个含笑目迎,甚至职位高的太监,还会上前低声寒暄。此时所见,却是个个面凝秋霜,不由得心里有些七上八下。定定神入殿,按照规矩行了礼,口中说道:“臣年羹尧恭请圣安!”

“起来!”皇帝的声音很平静。与他以前听到的不同,以前一定是满面含笑地,甚至还欠一欠身子,一迭连声地说:“快起来!快起来!”

“是!”年羹尧亦只能谨慎应付,站起身来,垂手肃立。

“你知道我这一次召你进京,是为了什么吗?”

“臣愚昧。”年羹尧答说,“请皇上开示。”

“我想你应该知道。”皇帝停了一下,忽然问道,“参你的人很多,你知道吗?”

一听口风不妙,年羹尧心里寻思,皇帝惯会唬人,须得沉着应付,于是想一想答道:“这怕是免不了的。臣为了尽忠职守,难免得罪了人。”

“照你这么说,你不怕人参你?”

“皇上圣明,参臣的话,是真是假,必在烛照之中。”

“不错!我虚衷以听,并无成见。有人参你跋扈,这话还不止一个人说,我亦不肯轻易听信,要看情形再说。如今看起来,似乎你跋扈,并非假话。”

这是抓着证据了,年羹尧不免一惊,但口中仍然很硬:“请皇上明示!”

“就拿你身上来说好了!记得去年刚赐你四团龙补服的时候,你的谢折上说:‘团龙补服非臣下之所敢用,唯恭逢令节,服此庆贺,以彰殊宠。’如今你连上路都穿在身上,跋扈可想而知。”

听得这话,年羹尧大起反感,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拿这种服饰小事来做文章,亦未免太小气了。

这样一想,不由得冲口答道:“臣是遵旨服用。朱批:‘只管用!当年圣祖皇帝有例的!’”最后那两句,声音特大,格外显得理直气壮。

皇帝勃然变色,但并未发作。

“听说你有个家人叫魏之耀的,家产有数十万。”皇帝问道,“你可知道?”

“臣不知道。”年羹尧答说,“容臣细查以后回奏。”

“到西宁军前效力的,一共有多少人?”

“臣记不得了!容臣细查回奏。”

“你保过一个张泰基,说他有军功,是何军功?”

“军前效力的人很多,是何军功,臣亦须细查以后,才能回奏。”

“哼!”皇帝冷笑,“问你的事,都不知道,那么哪件事是你知道的。”

“臣唯知尽忠竭力,保护圣躬。”

“保护圣躬”四字,本来是好话,但彼此都有心病,又是在此时此地,皇帝觉得这句话中,不免有挟制之意,便沉下脸来问道:“我有什么地方要你保护?你远在西宁,又怎么能保护在京的我?”

“四海之大,无不在皇上治理之下,臣尽心地方,不贻君父之忧,便是保护。”年羹尧答说,“臣愚,不知所奏有当否?”

听这话,似乎言之成理,至少还听不出挟制讥讪的意味,皇帝心里比较好过些了。

“听说你出门用黄土填道,有这话没有?”

黄土填道,便是跸道。年羹尧虽无此僭越之意,但下面有人逢迎过分,他不能即时纠正,自然是一大错处。不过他不肯诿过于下,想一想答说:“陕甘一带,尽是黄土,除非道路不修,要修必是黄土。”

这是狡辩,但皇帝无词以驳。另外又问一样罪名:“说你验看武官,用绿头牌,真的吗?”

“不真。”年羹尧心想,这件事可以销毁证据,不妨赖掉,“臣不敢!”

“你能说不敢,总算还记得何谓臣道。就怕你心口不能如一。”

“臣不敢欺皇上。”年羹尧恭说,“臣蒙皇上叠赐恩宠,不敢自轻,何况大将军自有体制,臣如自轻,便是轻视朝廷。以此之故臣得罪的人很多。皇上如念臣愚忠,可否将参折发下,容臣一一回奏?”

皇帝心想,年羹尧这话,简直如骗三岁小孩。原折发下,便等于出卖原告,纵容他去报复。用此伎俩骗取原折,岂不可笑?

心里是这样想,皇帝口头上却不拆穿他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思索了一会儿,将计就计地说:“可以,你先下去等着吧!”

于是年羹尧跪安退出。隔不多久,太监捧出一个盒子来,内贮一道朱谕:“有人参奏年羹尧种种骄恣不法,着明白回奏。”后面列的是参款,一共有十来条之多。

这一下,年羹尧才知道弄巧成拙了。

及至回得私第,隆冬天气,已是内衣尽湿。拜见老父以后,还有盈门的访客要应付。这些人不知道年羹尧已经碰了大钉子,只道他圣眷未衰,还来奔走趋奉。年羹尧本来就骄恣跋扈,此时心绪恶劣,越发一个不见,统统挡驾。

勉强陪伴老父,奉行了乐叙天伦的职责,退归书房,在书房细看皇帝发下来的抄件,所参的罪名,无一款不是可以送命的。心知皇帝意存叵测,事情很严重了。

得要找一个人商量!心里这样在思索,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他的干亲家隆科多。于是吩咐备轿,微服到了隆科多那里。

虽然是干亲家,毕竟椒房贵戚,年羹尧在他人面前可以骄横无礼,在隆科多面前却不能,仍旧称他“舅舅”。

“请舅舅恕我衣冠不整。为了避免招摇,不能不着便衣,想来舅舅能体谅我的处境?”

“彼此,彼此!”隆科多愤愤答说,“我的处境比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来!来!到里面来说。”

隆科多有间密室,巧匠精心构筑,能够隔音。室外复有心腹守卫,可以畅所欲言,而不虞泄密。因此,一进此室年羹尧就无所顾忌了。

“我不知道,皇上何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照这样,岂不令天下人寒心?”

“只有你我寒心!不相干的人,在他驾驭起来,恩威并用,得心应手。”隆科多叹口气,“早知如此,当初不必出那种死力,今天一样享我的荣华富贵。”

“舅舅的意思是,知道皇上的秘密是不幸之事?”

“大不幸!大不幸!”隆科多问道,“你知道不知道,我也被参了?”

“谁?”年羹尧既惊且惧,“舅舅不比我,不会得罪什么人,何以亦被参了呢?”

“有人想以此固宠。”隆科多说,“我听人告诉我一个故事,简直是齐东野语。”

这个故事出在河南巡抚衙门。据说河南巡抚田文镜有个幕友,绍兴的刑名师爷,姓邬,上上下下都称他邬先生,为人深沉诡秘,有天问田文镜,是想做个有名而受宠的督抚呢,还是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了此一生?

田文镜热衷功名,当然想得名而有宠。邬师爷便说,倘或如此,就得随他去拟一个奏折,折子中说什么,田文镜不能问,更不能看,只用关防拜发就是。

考虑久之,田文镜同意了他的办法。邬先生花了一夜工夫,连拟带缮,将奏折备好,亲自封缄。田文镜如言拜折,由开封到京里,来回半个月批折就回来了。

田文镜打开来一看,竟无原折,只有一道朱谕:“览奏已悉。卿之忠心可嘉。原折留。”此外便是许多珍赏,虽比不上赐年羹尧的多,却也远超越寻常督抚所蒙的恩赐。

这件事实在令人困惑。田文镜竟不知何以骤蒙恩宠,问邬先生却始终秘而不宣。可是隆科多却知道了。

“你道那绍兴师爷的一支刀笔,搞的什么花样?”隆科多说,“竟是参了我!”

“舅舅怎么知道的呢?”

“我在宫中,自然也有人。”隆科多说,“田文镜的这个折子,持而不下,不知哪一天发作,亦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想起来真烦!”

“舅舅尚且如此,我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舅舅毕竟是舅舅,何况又是顾命大臣!”

“什么顾命大臣?诸葛亮在白帝城受托孤之命,就注定了他鞠躬尽瘁,必死无疑了。”

“看来必死的是我!”年羹尧说,“参舅舅的,到底只有一个田文镜。我可多了。”

“有哪些人?”

“我不知道。反正看参款就知道,不止一个人。”说着,将皇帝交来的原件拿给隆科多看。

一入目,隆科多便是一惊,因为一张纸上都写满了。用“计开”二字开头,下面一条一条列出事由:

一、郃阳用兵致兵无辜良民八百余口。

二、纵容私人边鸿烈等,恣行骚扰,激变番民,不即参奏。

三、家人魏之耀家产数十万,皆由受贿勒索而来。

四、西宁效力者,实只六十二员,册报一百零九员。

五、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衣服。

六、官员馈送,俱云“恭进”。

七、凡与属员物件,全北向磕头谢恩。

八、行文督抚,书官书名。

九、行文内阁,大书“右仰内阁开拆”。

看到这里,隆科多已挢舌不下,“亮工,”他喊着年羹尧的字说,“这参的是你自拟皇上,罪名不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年羹尧是这样自辩,但隆科多却不甚相信,因为有些骄恣跋扈是他亲眼所见的。

再看下去,便是年羹尧贪污的细账了:

一、勒令四省效力人员,每员帮银四千两,约计得贿七十万两。

二、题补官员,受谢仪四十余万两。

这一款不免使隆科多触动心事。题补官员,本是吏部的专责,但按规制办事,即令纳贿,亦须设法善为调派,从无任何吏部尚书可以不顾规制,不奏报批准而径自题补官员的。

有之,自平西王吴三桂始。当时他开府云南,凡西南各省有缺,往往直接选补,只行文吏部备个案,称为“西选”。近年来隆科多揽权纳贿,亦有类似的情形,官场仿“西选”的说法,称之为“佟选”——隆科多的汉姓是佟。这个说法,他自己也是最近才听到,有此名声,绝非好事,所以看到年羹尧这一款罪名,自有触目惊心之感。

不过比起年羹尧来,他并不算贪。参款中指出年羹尧:

三、冒销四川军需一百六十余万两,又加派银五十六万两。

四、冒销西宁军需四十七万两。

五、运米四万石至军前,冒销运价四十余万两。

光是这三笔就已二百六十多万银子,此外还有占用盐引,命家人运销食盐,以及将西南深山中的大木,砍伐行销东南等等,获利就不知多少了。

“亮工!”隆科多问说,“你预备怎么办?”

“我要请教舅舅!”

隆科多一时无法回答。彼此处境相同,为年羹尧设谋,亦就是自己预筹对策。如果此时筹划不善,创下了一个恶例,将来自己亦会受害。

想了又想,他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暂时置之不理。”他说,“倘或上折自辩,不就等于在辩罪了吗?”

“是!”年羹尧深以为然。

“不过,”隆科多说,“好言敷衍,亦必不可无。”

那是必然之理,年羹尧不致傻到此地步,还不识眉高眼低,自以为是。但每次见了皇帝,不容他自表忠忱,总是遇事诘责,搞得不欢而散。

回到军前,年羹尧上了一个奏折,纸上反可畅所欲言,他说:“臣禀质薄劣,赋性疏庸,奔走御座之前三十余年,毫无裨于高深,只自增其愆谬,返己扪心,惶汗交集。”

接着是叙皇帝的恩遇:“一载以来,赐爵、赐金、赐第、赐园、赐世职、赐佐领,父子兄弟以及妻孥,莫不沾濡雨露,沦浃肌髓,解衣推食,宠赉褒嘉,极人臣罕觏之遭逢,而萃于臣之一门四世矣!”他这样详细铺叙,表示自己受恩未忘。接下来,又用他父亲来打动皇帝。

他说:“臣父年遐龄,八旬有二,优游杖履,化日舒长,乃恩自天来,仁由锡类,拜爵食禄,却在引年休养之后,此史册所未有,而臣身际其盛,目睹臣父既寿且康,较往昔而倍健,亦何因而致此?稍具人心,能不矢志竭诚图报于生生世世耶?”

这段话的意思,可分两方面看。从他这方面看,无异表示,为了不致贻父之忧,他亦绝不会做出任何不忠于皇帝的事来。从皇帝这方面看,意在劝告,既然对年遐龄,能推其女其子之宠,在休致以后,复封公爵,所谓“拜爵食禄,却在引年休养之后”。如今优游杖履,年已八旬有二,如果对他的儿子有所严惩,岂不伤了老人之心,变成为德不卒?

最后,他又加了一段:“所有臣感激微诚,亦明知不能宣达,而又不能不剖陈万一。”这就有点儿指皇帝心有成见了!

皇帝就为他最后这两句话,颇为不悦,提笔批道:“据此不足以报君恩父德,必能保全始终,不会一身至于危险,方可谓忠臣孝子也!”

接着是写了一段一层进一层的议论:“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为臣如此,为君又如何?皇帝自道:“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又说:“若倚功造过,必致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接着,皇帝特派都统楚宗,赶到西宁,专为约束九阿哥允禟,附带亦调查年羹尧与允禟往来的情形。及至楚宗的回奏一到,皇帝大惊失色。原来年羹尧的部属中,同情九阿哥允禟者,不知凡几。倘或允禟有谋反之心,只怕年羹尧亦不能约束。这是何等可怕之事?

“你看你哥哥!”皇帝向年贵妃大发雷霆,“我本意是让他看住九阿哥,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九阿哥在西宁再住些日子,只怕你哥哥的兵都归了他了!”

“皇上息怒!”年贵妃赶紧跪下来说,“奴才哥哥不对,请皇上教训他!犯不着跟他生气。”

“我岂止生气!我恨不得拿把刀子,把我自己的一双眼睛剜掉,错把狼心狗肺的东西,当作心腹!”皇帝又冷笑,“我也很疑心,你哥哥一向会带兵,令出如山,部下没有一个不怕他的。如果没有他的指使,他们敢跟九阿哥接近吗?”

年羹尧的军令之严,是远近知名的。据说有一次大雪行军,年羹尧坐在轿子里,看扶着轿杠的武官,一个个手冻得又红又肿,大为不忍,便说了声:“去手!”哪知听者都错会了意,一个个拿出刀来,将自己的手砍断,以为这才是“去手”!

这话当然是过甚其词,但如年羹尧稍作约束,或者不是有意放纵,部下确是不敢跟允禟接近的。如今听皇帝的意思,疑心年羹尧与允禟勾结,有谋反之意,年贵妃知道大祸已不在远,既惊且惧,而又无法解释,最后是三尺白绫,了却了尘世繁华。

消息传到了西宁,原本事事碰钉的年羹尧,更觉得不安,上折自辩,只有认错。认错有个缘故,只有托病。

当然,允禟之事,不便明言,道是因为精神不好,所以“臣所办之事,止觉疏漏,不能周到,是以于谢恩折内,附陈病状,欲求圣主知臣为病所累,凡料理不妥之处,俯赐于矜宥”。

此是何等大事?皇帝直言批道:“如有不妥,岂可矜宥?此席乃列祖之神器,朕何敢私?”这“此席”自是指“皇位”。

另外年羹尧自陈不敢自取罪戾,“以自蹈于天地鬼神之所不佑”。皇帝竟将“不佑”二字涂去,另用朱笔在旁边添了两个字“共诛”!这就见得年羹尧自觉罪并不重,而在皇帝看,他是罪大恶极,而且并无悔罪之心。

于是皇帝考虑再三,认为两年多以来,基础已稳,除了隆科多以外,可以一齐动手了。

动手之前,先有一番准备工夫,搜集八、九、十、十四阿哥的“劣迹罪状”,亲自拟了一道上谕,然后定期召集王公大臣在乾清门有所宣谕。

“我因为九阿哥行事荒唐,在西宁地方,纵容家人,横行不法,所以特颁一道旨意,派都统楚宗去约束。现在楚宗有个奏折,说他到了那里,九阿哥并不迎接请安,过了好久才叫楚宗进去。

“楚宗是钦差,奉旨宣谕当然要叫九阿哥出来,跪听宣谕。跪倒是跪了,并没有磕头,就站起来跟楚宗说:‘上谕总是不错的,我还有什么话说?我已经要出家离世了,有什么乱来的地方?’他属下人等,亦一个个毫无畏惧。

“你们想,我派楚宗去,原是约束他的属下,改悔前愆,遵守法度,是爱之以德,哪知道如此傲慢,全无人臣事君之礼。又说‘出家离世’,意思是出了家就没有兄弟之谊,离了世就没有君臣之分,荒诞不经到此程度!

“我的弟兄之中,像二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在先帝生前结党妄行,以致先帝烦恼得日夜不宁。先帝宾天之后,十四阿哥从西宁到京,既不奏请给太后请安,亦不经我请安,反而行文礼部,询问他到京如何行礼。世上有这样荒唐的人,这样荒唐的事!

“后来在寿皇殿叩谒梓宫,他故意跪得远远地,避着我;我反而走过去看他,哪知他居然理都不理。其时侍卫拉锡在他旁边,就扶他上前。及至行礼完了,他到殿外拿拉锡痛骂一顿,又跑到我面前,气冲冲地说:‘我本来恭敬尽礼,何用拉锡来拉我?我是皇上的亲弟弟,拉锡什么人?如果我有不是,求皇上拿我处分;如果我没不是,请皇上立刻拿拉锡正法,以正国礼。’咆哮无礼,一至于此。

“梓宫奉移之时,我因为十四阿哥桀骜不驯,而且跟侍卫又争又闹,不成体统,所以降旨训诫。其时八阿哥从帐中出来,劝十四阿哥下跪,他居然就跪下了。这是十四阿哥事事听从八阿哥的明证。

“以后十四阿哥的妻子病故,我特加恩恤,而他的奏折中,有‘我今已到尽头之处,一身是病,在世不久’的话。我想十四阿哥代我奉祀景陵,责任至重,亦足见我对他的重视,何以还有这种牢骚?

“至于十阿哥,奉旨送青海活佛,到张家口托病不行,又私下与九阿哥来往,赠送马匹,九阿哥的回信,有‘事机已失,悔已无及’的话,你们想,他们要干什么?不就是想谋反吗?而且十阿哥又私下写了不少‘雍正新君’的灵牌,是想咒我早死!”

话虽如此,皇帝却又表示宽大,说是:“这都是八阿哥固结党援,所以有种种不近人情的悖乱行为。如果追问,国法难容。我居心宽大,总想保全骨肉,不忍深求,还希望他们能够悔改。”

接下来便痛责鄂伦岱、阿灵阿、阿尔松阿父子及揆叙等人,因为这四个人是人所皆知的八阿哥的拥护者。鄂伦岱是佟国纲的长子,隆科多的堂兄,与圣祖是中表而兼郎舅的至亲。阿灵阿即为从龙之臣遏必隆的儿子,早已亡故。揆叙是名父之子、名兄之弟,他的父亲明珠的财产,与他长兄纳兰性德的才情,一时无两。揆叙本人,在旗人中亦以饱学知名,当过翰林院掌院学士,死于八年之前,谥为“文端”,可知品行是不怎么坏的。

皇帝因为此辈为八阿哥的死党,故而深恶痛绝。一年之前,便曾降旨,将阿灵阿的墓碑,改镌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揆叙的墓碑,改镌为“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对阿尔松阿,皇帝认为他狡猾过于其父,特地将他革了职,发往奉天去守祖墓;鄂伦岱亦发往关外,与阿尔松阿同住,成为变相的充军。其实是便于监视,亦可说是皇帝有意要陷此两人于重罪,因为可想而知的,这两个人住在一起,绝不会“闭门思过”,至少,喝了酒会大骂皇帝。监视官员据实奏闻,皇帝便有了可以定他们死罪的根据。

最后,皇帝有一段结论,他这样处置阿尔松阿与鄂伦岱,为的是解散党援,没有附会济恶的人,他的这几个胞弟便可以保全。不过又加了一个尾巴,说他兄弟之中,积习沉痼,既不能慑之以威,使他们悔改,而加意施恩,又不能感化他们,他内心深为抱愧,不过聊尽心意而已。话中已微露杀机了。

交代了这件事,皇帝开始一意对付年羹尧跟九阿哥,尽量找他们两个人的错处,不过对九阿哥还只是责备,对年羹尧便是追究,一个月之中,“着令年羹尧明白回奏”的要案,不下二三十件之多。当然,每一件都是年羹尧无法说得明白的。

到了四月里,先革陕西巡抚胡期恒的职,接着将年羹尧调为杭州将军,川陕总督派岳钟琪署理,抚远大将军印收缴。上谕由吏部咨行,四月十八日到西安,上下都震动了!

有人劝他起兵造反,有人劝他俯首听命。年羹尧方寸大乱,经过四天的反复思量,才写了一个密折谢恩。而这四天的耽延,使得皇帝大为怀疑。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果然感恩,自然立即上折,何致迟至四天之久?

事实上,年羹尧从回任以后,不断召集心腹,密议进止的种种情形,皇帝十知八九,因为他有许多耳目,分布在西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年羹尧的侍卫高其素,其兄是云贵总督高其倬。

最新小说: 雪豹冷情:老婆,你敢改嫁? 女装被校草发现后 [咒回同人] 他们说你是诅咒师 游戏纪元,我打造华夏神级副本 海风与盐粒(停车场) 从遮天开始签到 异世女的农家团宠生活 最佳萌妻:首席家养宝贝 带着孩子谈恋爱 嫡长女她不好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