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從三品,國之重臣。太子詹事府詹事,正三品,管東宮大小事務。
這是一條鄭熹從未設想過的調令。
他想過自己平調九卿里的其他任何一職,大膽一點就做夢想想去六部哪一部當個尚書。或者到地方上去,做一個封疆大吏。哪怕讓他轉做個將軍,也算是家學淵源。
以上四種的任何一種,他都有應對之策,也都規劃好了要如何施為。連怎麼安排自己的人手都想好了。
猛然一道雷下來,東宮?!
東宮有三師三少,太子正經的老師,這些人品階也高,其中還有丞相來兼職,不是丞相的年紀也都很大,個個年高德劭,其中還有人當過他的老師。好在三師三少並不是必須滿員的,現在一共也只有三個人。
東宮是個比較敏感的地方,裡面官員的任命、調動也比較敏感。甚至在皇帝年紀越來越大、太子也是個成年人的情況下,它比朝廷官員的調動還要麻煩一點。鄭熹可以把他主持的任何一個地方變成自己的天下,東宮,他還是沒把握且不太敢的。
東宮是個非常誘人的餌,幹得好,看看鐘宜等人,靠著舊情誼能吃一輩子。再看看週遊,還能庇佑廢物兒孫。誘惑真是太大了,大到即使能推辭也不想推辭。
但東宮同時又是有著危機的,尤其在皇帝年紀大了太子正在壯年的時候。
鄭熹像是個吞了滾燙紅燒肉的餓漢,吞也不是、吐也不是。
他試探地說:「陛下,臣是不是太年輕了?恐不能服眾啊!」
皇帝道:「我說你行,你就行。」
事已至此,鄭熹只能鄭重地接下了這份差使。
消息傳到大理寺,整個大理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鄭熹是他們的靠山,靠山走了,誰來?以後會怎麼樣呢?他們看這個、看那個,都頗有點不安。現在大理寺這樣挺好的,他們並不想有什麼大的改變。
可皇帝並沒有給大理寺新派一個主官,而是讓裴清「暫代」,只是暫代,並沒有讓裴清升任。裴清成了皇帝指定的看守大理寺的人,就像鄭熹之前要祝纓為他看守大理寺一樣。
大家驚了一陣兒,又都看向祝纓。
祝纓也沒想到皇帝會把鄭熹往東宮調。
面上還要恭敬地等著鄭熹和裴清做交接、訓話。兩人的訓話都很感人,鄭熹說了他的不舍,回憶了這幾年與大家同甘共苦的歲月,最後說:「都還在這宮裡,離得也不遠嘛!還能常相見。諸位與子澄都是老相識了,不用我多說了吧?」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