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山池塘之類則為豪強士紳所有。大部分的士紳也不願意開放山林,那是私產。他們寧願留著自己進山打獵玩兒,或者收錢才許人去砍柴捕魚之類。
此外又有一些散落的公用的小山、池塘,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用。譬如一個村子的池塘,就不允許另外的村子來捕魚。
總之,能有主的都有主了,沒有主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力有所不及。以及可能有種種不便之處。
至於墾荒,這些地方也不是很適宜的。祝纓對農桑也不精通,在北方學的那點兒知識不敢生搬硬套到南方。因她從來沒有參與過墾荒,見的都是熟田,便向顧翁請教。
顧翁也不太懂這個了,他找了個老佃農過來回答。
老農一聽就擺手:「那可不容易!一片田,五年功夫也是成不了事的!」
歷來朝廷有規定,開墾荒地,或五年、或十年要免租賦,放到福祿縣這個地方來講朝廷就是在占百姓的便宜。五年十年,並不足以開出一方產出穩定的餬口薄田。差不多是朝廷白用你的勞力,將將有點收成了,開始收租稅了。
只有天然條件就很好的地方,這樣開荒才有得賺。能夠大面積開墾成功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大的勢力在持續的支持。比如軍屯,又或者提供耕牛、種子的民屯。
老農道:「別看這一片地草長得挺旺,真要種糧,它頭幾年就長不出什麼糧來!一是肥力不足,二是種子不好,三是混雜野草……草和糧是不一樣的,要不然,還種糧做甚?人都吃草得啦。」
老人說得頭頭是,祝纓心道:完蛋。
她原本是有個開墾荒地的計劃的,福祿縣一如所有的偏遠地方一樣,稱得上是「地廣人稀」。它以前是上縣,人口不少,能湊成個上縣就是因為它的地方大,不是因為人口密度高。
祝纓沒再說話,派人把縣城裡各鄉的頭面「父老」都叫上了,心中想的墾荒的事先壓後吧,先看看水利和道路。
…………
這些鄉紳們的長相有丑有俊,腦子有聰明有笨,但是遇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的時候,個個都是顧翁。祝纓仿佛看到了二、三十個繞在王雲鶴身邊試圖誘拐王雲鶴開渠經過自家田的自己!
祝纓心道:今晚就給老王寫信懺悔,他當時對我真是太好了!
這些人里有腦子活絡的,看到祝纓還帶著父母出行,想起來她上回也是帶著父母下鄉的,心道:可真是個大孝子!
便有人趁夜給張仙姑和祝大送禮,請他們代為說項。
常寡婦找的張仙姑,她認為祝纓與母親的關係更好一些,看一家三口站立的位置就能看出來,祝纓跟母親之間的距離更近。她也搬到了縣城居住,這些日子也看到了一些祝家的情況,張仙姑的話要多一些,家務是張仙姑和花姐在管。而花姐也是常伴張仙姑左右的。
祝家看起來生活簡樸,不過看祝纓的一些衣飾頗為華美,常寡婦也不敢怠慢,提著一匣子的首飾來送張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