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摸摸,摸摸這上面的字。」是的,他們想看看雕刻進去的字到底刻得有多深。是不是當真在數百年之後,這些文字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那行,你們想摸就摸吧。」石匠是不太能夠理解一群讀書人的想法的,但是他們既然想摸,那就由著他們,反正他也需要休息休息。
隨著石匠讓位,有了第一個上前觸摸碑上文字的人,也會有第二個第三個。
「秦國當真願意為我們保留思想,而不是只想利用我們。」碰觸到那碑上的文字時,終於有人說出了這一句藏在人們心底許久的話。
「六國還沒有一個國如此對待我們。」還得有人補上這一句,也讓眾人弄清楚了一個很現實的情況。
他們雖然都是生於七國的人,但是在其他六國之中他們沒有感受到像秦待他們一般的鄭重。
對於他們而言,傳播他們的思想,讓一個國家用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畢生的追求。如果沒有辦法兩個都實現,能夠實現一個也是好的。
套路人心
退而求其次的人, 確定秦國可以完成他們的其中一個願望之後,從那一刻開始,對秦國不再心存抗拒。
不就是用秦國的文字, 不就是要用秦國的人書寫屬於他們的思想嗎?那就用。
比起文字來必須是思想更重要,只要思想能夠流傳下去。沒有文字是一成不變的。
從那以後,諸子百家開始不斷地向秦國要人。
但是秦國的讀書人是有限的。
秦國也不可能讓滿朝的文武大臣不理國事, 跑來給諸子百家打下手為他們著書立說。
道理是那麼一個道理,可是沒有人怎麼辦?
秦國供應不上讀書識字的人, 那他們不會自己培養嗎?
秦國還是有一定的人口的。只要他們不嫌麻煩,願意教一教,過個三年五載,他們還怕沒有讀書識字能夠幫他們著書立說的人?
不得不說秦國的套路挺深的,一步一步地引誘著人。
人家秦國態度端正,要人給人, 後面討要的人給不上, 純屬是因為秦國確實沒有了, 這種事情萬萬不可能怪到秦國頭上的,而且秦國也給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就看他們願不願意。
話說到這個份上,諸子百家的人也就知道了,秦國一步一步的把他們套牢了,如今讓他們拂袖而去, 看看其他人, 領著弟子刷刷刷的寫字,叮叮咚咚的刻碑。
想想看, 這些人的思想得以保存下去,而他們因為手裡沒人錯過, 捨棄將自己思想留存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