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忽略韓非是韓國的公子,誰都會更喜歡追隨像嬴政一樣的王。
同樣韓非也能理解魏無忌在一邊為秦國出謀劃策時,感慨於秦王的英明,也會怨恨他們為什麼沒能遇上這樣英明的王,最終沒有辦法,只能成為秦國的座上賓。
「寡人不問你們到底對秦國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可,只要你們沒有做出損於秦國的事情,寡人都會容你們。但是寡人也得提醒你們,一旦你們讓寡人發現你們做出損及秦國的事情,那麼寡人一定會讓你們付出代價,也會讓你們的國付出代價。」魏無忌那裡有趙姬說出底線,約束著魏無忌,韓非這裡得嬴政出面表明。
嬴政轉過頭和韓非對視,韓非低下頭,「非明白。」
在韓非面前的嬴政願意給予他們信任,讓他們為秦國效力,可是如果他們辜負了嬴政的信任,嬴政也一定會讓他們為之付出代價,這是人之常情。
韓非比較想知道的是,魏無忌當真為此而屈服了嗎?
這個問題韓非是絕不可能詢問魏無忌的,只能通過觀察。或許能從觀察中得知魏無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歸順秦國。
從那以後的韓非,雖然沒有在秦國的朝堂之上出現,慢慢的,大傢伙也把這位忘得一乾二淨,獨獨李斯比誰都更清楚,嬴政對韓非的信任,還有倚重,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加重。
李斯剛開始也在反省,他到底比韓非差在哪。
慢慢的李斯明白了,他確實不如韓非,以前讀書的時候不如,現在針對天下時事,甚至包括將來秦國該用何種方法來治理秦國,也不如韓非一般有獨到的見解。
李斯根本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韓非早已經有了答案,並且給出了嬴政,更得到嬴政的認可。
差距擺在眼前,逼得李斯必須承認他確實不如。
但是李斯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他口齒伶俐。哪怕韓非再怎麼得到嬴政的重任,嬴政都不可能讓韓非接替丞相之位,一個結巴做不到承上啟下,調和陰陽。
李斯明白,只要自己穩得住,好好的辦好差事,盡心盡力地為秦國謀劃,秦國絕不會虧待他。
哪怕嬴政更喜歡聽韓非講課,不介意韓非的結巴,但是在國家大事的處理上,親自出手處理的人是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