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很快下發到各個州郡縣,接下來,便要等待報名,到真正開考,又是幾個月的時間。這幾個月中,李素節仍惦記著那個硌在心裡始終不能解決的問題。
如何增加人口?
她們曾為此幾次開會,集思廣益,尋找辦法,可所有人都知道,再沒有什麼比催人生育效果更快,當她們放棄了這條路,她們就必須找到更多的辦法。
按照當時梳理出的幾條建議,昭昧對四部下達了旨意,其中壓力最大的當屬戶部。馮廬非但要統計女□□業有成者的名單,更要制定符合當前實際的戶籍與土地制度,後者比前者更難,需要長期的調查研究和來回驗證,而前者只需要給予各地激勵,便有名單源源不斷地報上來,而戶部需要做的只是核查正誤。
在此過程中,馮廬也初步意識到,只要將女性處境劃做官員考核的加分項,那麼,他們自然會大力跟進。她將這一點思考記錄下來,與李流景進行探討,李流景得到啟發,便著手從官員考績的角度挖掘新的思路。
而這邊,馮廬亦將最終定稿的表彰名單交到昭昧的手中。
這份名單足足有五十多人。從商肆掌柜到紡織大戶,從丹青妙手到仗義俠者,其範圍之廣,出乎昭昧的意料。因為中央激勵,地方不遺餘力地向旨意靠攏,但凡沾邊的,就要先報上來試試,以至於有的身份並不在旨意範圍之內,卻也意外地令她們開了眼界。
昭昧不由得感慨:「看來,不管環境如何,總有人能夠踏出前路啊。」
她笑笑,道:「本來以為不多的,現在看來,要累斷我的手了。」
馮廬問:「您打算如何表彰?」
「她們做到這份兒上,也不差錢,我做這件事,為的也不是錢。那就只有名了。」昭昧挽起衣袖,道:「取筆來。」
她為五十多人,寫了五十多幅大字。
寫完,吹一吹風,令墨跡晾乾,端詳著說:「御筆親夸,怎麼樣?」
這是她登基以來送出的第一批御筆,亦是大昭成立以來的首次,其意義不必多言,等所有這些讚許送到各個地區,毫無疑問,它們將得到裝裱,而那些接收的女子們,亦將受到最高禮遇。
這邊御筆親書向地方傳遞,那邊,自地方也傳來了昭昧想要的消息。
派出尋找沈惠的人回來了,她們帶回了沈惠。
昭昧聽了浮金的匯報,自然而然地問:「在哪裡找到的?是越州嗎?」
「是越州。」浮金道:「一家寺廟裡。」
「哦……哦?」昭昧驚詫道:「寺廟裡?怎麼回事?」
浮金一板一眼道:「她是個尼姑。」
昭昧眉毛擰在一起:「你不是找錯人了吧?」
「沒有。」李素節開口。
昭昧的視線跟著轉過去,奇道:「沈惠不是大理卿的女兒嗎?怎麼又成了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