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利字當頭,便有人趨之若鶩, 江南等地, 立時就掀起女學之風。
然而時下對於黛玉等人, 愈發褒貶不一, 總有文章罵戰。
更有惡劣之人專以黛玉寫艷事,各色話本坊間流傳。
當下雖然禁過, 但私下難以斷絕。
亦有不少崇拜黛玉的女學子, 多寫黛玉除魔降妖,扶危濟困之事,改編成曲子,各處傳唱。
黛玉自入朝堂,便是太后近臣, 非她刻意巴結太后, 實乃一榮俱榮,一損即損。
太后閒來與黛玉對弈, 說起此事甚為惱火。
黛玉反而寬慰周太后, 淡然笑道:「他們成不得大事, 便只能在這等齷齪之事上見功夫。」
「我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
周太后在宮中如履薄冰,她也看得分明, 如今能得勢是幾個老臣支持。
臣子有臣子的私心,如今天子年幼,內外交困,她不得不依仗諸位老臣,至於推動女子科一事,是為自己籠絡心腹的最佳方式。
這世間亦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女子,只有她這個太后的位置做得穩當,那些女子才可能有出頭之日。
一如多少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那一套,掌權者受益,受益者擁躉。
周太后不能真得罪了那群大人,但也要努力從中爭一杯羹。
還好,老天送給她林黛玉這樣的妙人!
依仗著夫家的封誥,怎麼比得上功名加身?實權在握?
無怪乎武皇要稱帝,可惜她周家子孫不濟,根基淺薄……
周太后心頭滑過許多念頭,然後又道:
「這世道果然不公,若為男子便是風流韻事,若為女子便聲明狼藉,若我等有一二分退縮,他們豈會罷手,只會變本加厲。」
黛玉聽到此,不由失笑。
周太后納罕:「愛卿笑什麼?」
黛玉撥了撥炭火,又道:「臣只是想起以前一位友人說的話,雖然粗俗,卻也有趣,就是先前請命出海那一位。」
周太后會意,先前那個叫三丫的女子,非要一個乘風將軍的名號,當下應該在前往西洋的汪洋之上。
又是一年童生試。
因近幾年來有女子科,考棚不得不擴建,京中有許多女商戶募集資金,還有些官家太太不甘其後,都想圖個吉利,保佑自家女兒能中。
京城分外熱鬧,商販們早早出攤,兜售各色瀟湘居士的花箋,就趁著這時多賺幾筆。
成績張榜,前有人榜下捉婿,而今便興起了榜下定媳,那些消息活絡的媒婆,簡直要把姑娘家門檻踏爛。
鳳姐的兒子如今已有十四,這一回也過了童生,原本也能算上一個人物。
可惜這一科榜首是個十三歲的姑娘,更有幾個十二歲的丫頭,名次還在鳳姐兒子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