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路是乞討、賣身青樓。這條絕路無需解釋。
寡婦還有別的選擇嗎?
比如自己種些菜,賣農產品,比如什麼水果啊,雞蛋啊。
附近的農民是絕對不要農產品的,誰家自己沒有?去了遠了說不定半路上人就沒了。就算治安好到路不拾遺,挑擔也是力氣活啊,農產品又極其的便宜,有激烈的競爭,若是賣菜就能讓一家人吃飽穿暖,那些種地的農民都是傻子嗎?
或者,寡婦可以做點小生意,賣點小東西,比如刺繡?
賣些小東西都要本錢,要手藝,要門路。有幾個女子學的一手好刺繡的?大多數西晉女子一輩子沒有接觸過刺繡,唯一用針線的機會就是在衣服上打補丁。
就算這女子家學淵源,有一手驚天地泣鬼神的刺繡本事,就有人買了嗎?
豪門大閥都有專門的繡娘,什麼手帕啊,香囊啊,扇面啊,衣衫啊,家中繡娘的產品又符合心意,又聽使喚,隨時可以更改,何必到外面買。普通人又極少買精緻的刺繡,小農經濟精打細算每一個銅板,買一件衣服都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要搞個繡花的手帕?矯情!沒錢!
這有超級刺繡本事的寡婦若是走運遇到了一個超級善良的老闆,那麼可以靠刺繡的手藝在鋪子裡寄賣上一些產品,但是指望只有普通人光顧的鋪子遇到肯花大錢購買的顧客需要極大地緣分了,而這個緣分多半不能讓她靠刺繡養家餬口,撐死就是補貼家用而已。
在胡問靜的眼中,在這個美好的「無論魏晉」、「名士風流」、「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美麗時代」,寡婦、離家出走的女子、孤苦的女子等等,那麼等待她的也就是青樓和亂葬崗了。
這或許不僅僅是「美好的大縉」的悲劇,在生產力擺脫體力桎梏之前,全世界都如此。不論是望鄉,是悲慘世界,還是魂斷藍橋,道路終究都是同一條路。
胡問靜能夠靠無恥和殘忍殺出了一條血路,沒有成為青樓和亂葬崗的一份子,但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夠有這份幸運?
胡問靜的可笑的芋頭稅背後有好幾個目的,讓百姓更多的了解集體農莊是怎麼回事,是如何工作的也是目的之一。集體農莊在大縉朝是新玩意兒,除了在農莊待過的人就沒一個人知道集體農莊是怎麼回事。荊州各地都有人妖魔化集體農莊,仿佛進了集體農莊就是被周扒皮狠狠地吸血到死,有的百姓以為集體農莊之內一天工作十二個時辰,有的百姓以為集體農莊半夜雞叫,有的百姓以為集體農莊之內每天只給喝一碗野菜粥,有的百姓以為集體農莊之內暗無天日,各種謠言到處都是,有很多百姓明明比流民好不了多少,一家幾個人都處於餓死的邊緣,卻就是不肯主動投靠集體農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