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官員點頭,罪名不用費力想,「裡通外國」,「出賣國家利益」等等罪名隨隨便便就想到了,雖然皇帝陛下肯定知道其中的無奈,但是何必給自己惹一身騷,再說萬一民憤太大呢?「借汝頭一用」肯定不至於,但背了黑鍋,以後再無升遷那是必然的。
另一個官員補充道:「若是糧食價格漲了,入不敷出,工坊和商行的夥計選擇回集體農莊呢?工坊和商行唯有漲薪挽留夥計,這成本豈不是高了?這賣到海外的產品若是不漲價,豈不是利潤薄了,買回來的礦石數量少了,影響了國家大事,這個責任誰來負責?若是賣到海外的產品跟著漲價而保持利潤不變,我大楚利用價格傾銷打壓羅馬和波斯的產業的計劃還能執行嗎?這個責任又誰負責?」
那官員環顧眾人,道:「我大楚地大,卻沒有礦石。這工業品出口西方,我大楚可以購回大量優質的礦石彌補我大楚的不足。鐵礦,銅礦,金礦,磷礦,每一樣都是我大楚缺少的。」一群官員點頭,大楚不是沒有礦石,只是開採成本和礦石質量都差了些,再說自家的礦石爛在地里,先用別人家的礦石是上策,以後若是出現什麼戰爭影響了礦石進口,家裡還有礦石可以開挖,豈不是更讓人放心。
有官員道:「一動不如一靜,大楚有如今大好局面來之不易,維持現狀才符合大楚的利益。」改動價格或者成本原本算不上大事,畢竟朝廷知道後可以做出微調,少買礦石或者影響傾銷的責任自然會有朝廷承擔。但是大楚朝對西方羅馬和波斯的經濟侵(略)早已有了「五十年的計劃」,牽涉方方面面,雖有容錯率可以承擔計劃變更,但是不改變計劃增加變數對各部門才是最優解。
有官員道:「不用理會集體農莊的百姓,剛吃了飽飯沒多久就忘記了飢餓了。」前些時日還有為國為民的老農擔憂朝廷的糧食庫存建議吃野菜呢,現在冒出一群不愛朝廷不忠君的百姓竟然為了小利忘記了朝廷對他們的大恩大德,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有官員搖頭道:「不做任何變動最簡單,就再苦一苦百姓吧。」工業是國家的基礎,因此農業必須擠出血和奶哺育工業。
沈芊檸無奈,左思右想,只能寫了詳細的奏本向京城求助,各種應對之法以及後患都寫得清清楚楚。
京城內一群官員看了沈芊檸的奏本,都覺得棘手,工業是新興產物,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沒有成型的工業更沒有外貿業,翻遍史書也找不到可以參考的例子,該如何處理?工業和農業孰輕孰重?別看現在大楚的科技遠遠超過了西方,但誰能保證不會泄露大楚的科技,或者西方科技猛然爆發?摸著石頭過河永遠比較容易,西方省去了走彎路的時間,會不會在短短几年之內趕上大楚?但若是任由工坊和商行的夥計收入遠遠高於集體農莊的社員,這還是公平公正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