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己拉起隊伍,還在滅秦之戰中立有功勞的豪傑到底還是有幾個的。比如巨野澤的彭越,在定陶之戰後也出兵幫著楚國把魏地清理了一遍,鉅鹿之戰前還自告奮勇地幫著齊國運送補給。
跟隨陳勝起義的呂臣,在陳勝敗亡後,以蒼頭軍的名義為陳勝報仇,現在雖然加入了楚軍,但手下的人馬也是獨立的,還有了替陳王報仇的大義名份,繼承了陳王的聲望和嫡系,同樣算得上是一位豪傑。
再有英布,儘管也是楚將,但他亦是自己拉起兵馬造反的人,他聽從楚國號令不假,自己手下那些兵馬看得可是極牢,自己補充兵卒任用親信,絕不讓人插手。他也得算一個。
當然,沛公必須也得算一個。
還有吳芮,地方是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功績,但人家還是第一個造反的秦吏呢,身為吳王之後,本身在當地就有威望,英布又是他女婿。
這些豪傑各有勢力,雖然沒有稱王,但卻有著分封為王的資本。
張澤若在信中說,如果項梁擔心齊國的攻打,那麼勸說項梁在關中與齊國之間分封諸王,建立緩衝,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尤其是韓王、沛公、英布、呂臣,現在都是楚國臣子,一直在與項氏並肩作戰。分封為王之後,自然會更偏向於楚國。
齊國若是開戰,不能以其為盟友,就要先滅其國。其他諸侯唇亡齒寒,自是會聯合抗齊。
最重要的是,連秦始皇都沒有徹底收服六國,楚國入主關中,又怎麼敢說能將函谷關外的人力物力真正利用起來呢?與其白占著土地與人口無法利用,不如將這些其實沒有辦法控制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以使他們成為齊楚之間的緩衝,也利用諸侯的治理來穩定地方。
其中的利弊,相信武信君一定能看出來。
而一旦他同意分封,韓國也能趁機立足,慢慢發展起來。
要是別人,指不定就被她這封長信的內容給唬了。但張良是什麼人,張澤若還是對父親不夠了解。
韓氏還沒起事的時候,他就專程去拜訪過,離開韓信也是因為幾年相處知道畢竟不是一路人。這一年多他從沒放鬆過對齊國的關注,得到的消息也就比在齊軍中任職的女兒少一點,可也足夠他看得出來齊國的國策了。
人家現在根本沒打算要太多地盤。
韓川雖然在嶺南,但是從林蘆到韓信和韓武還是忠實地執行了他的理念,他沒有變,他要在齊國教化百姓,只嫌地盤太大無法掌握,寧可一步一步慢慢行事。
但是也不能白讓楚國占了便宜,所以……嗯,就他對韓氏一家的了解來看,說不定還是他這個女兒給出的主意,齊國會擺出爭奪地盤的架勢,詐得項梁讓出幾個鄰近的郡縣,並將兩國之間的郡縣分封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