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典笑道:「不急,縣令新上任,還要把縣裡的事理一理,等他理清楚了再說。」
張負便也決定不急著買地,只先到處看田。好的是現在縣裡可買的田大都是熟地,雖然荒了些許年,但畢竟不是需要開荒的草田。另外之前韓武強行讓人入股,不僅割了一波商人,也割了大戶,從他們手中收回一批土地。這批地大部分作了官府的農場,但也有一些位置不太合適的被拿出來賣,回收一些資金,也讓新搬來的大戶有立足之本。
李斯任右丞相後,把這段時間所見所思與韓信相談,於是更改了一些政策。
原本完全不授田的政策就改了過來,立了軍功的將領士卒仍是有授田。只是那些立了小功的士卒不再一百畝兩百畝的獎勵了,一般也就是十到二十畝地。當然,如果換算成秦畝是二十到四十畝,而且畝產高了,獎勵還是說得過去的。
每一里如今都詳細圈定了地界,給每一里都留下了不少荒地,不是為了分田,而是留給人買的。本里原本有田的人家,自然可以保有自己的田地,也可以傳給子孫。無地者仍是無地。不過有田者擁有的也只是使用權,不管大戶小戶,土地的所有權,在此時來講都屬於君主。對此小民並無異議,雖說實際上這個時代已經開始漸漸的出現了私田,但長期以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仍然深入人心。貴族大戶有異議,但沒用。
這個政策為的就是讓人願意出來做工。李斯與韓信、韓信商談多次後,確定將來工廠極需要人力,城市擴建和修路也需要人力。偏偏齊國除了修水利和本鄉的簡易道路之外,不再用徭役的方式組織勞力,而是用錢僱傭。雖說百姓都願意賺點閒錢,可要是有自己的田,肯丟下田出來幹活的又不會多。
再者,個個都有田,田多的那就真沒有人手去種了。他仔細看過韓武給他的資料,對將要使用的新農具心馳神往,知道以後齊國的糧食,多是要靠這樣聯合起來的大農場了。
所以也才有了張陳兩家現在遇到的買田的政策,一買就得百畝,少了不賣!
這個時候春耕已經趕不上了,張負先買了一百畝地,種上了玉米和紅薯,田典問要不要種馬鈴薯,兩家都沒種過,剛來就沒敢,準備學一年再說。
陳伯膝下有前妻生的長子,和卷氏生的兩女,勞動力不太足,又只帶了一名隸臣,一名張氏的侍女同行。張家是富戶,除自己和兩個孫子外,還帶過來六個隸臣,四個僕人,倒是夠了。張負自己的百畝地試水,除玉米紅薯外,一半都只灑了些草種,種上牧草,官府也收。聽說官府養了大批的牛羊雞鴨,飼料的價格也被抬上去了。
反正現在齊國的稅收雖重卻有一點好處,收多少糧才交多少租,田只要不連續三年荒著就不會收回。他們這種剛來,買的已經荒了兩年的地就更寬鬆了,五年荒廢,官府才會詢問,如果真不想種了,會強制賣出。還免徵一年,今年隨便種種把地力養起來,明年才正式納稅呢。
這樣一來,他們兩家種百畝地,勞力甚至還富裕,要不是地力還得養一養,今年就不用種牧草,可以直接種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