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工廠,他們沒太重視,倒是負責接待的人——有未來人也有本地人,對諸侯顯而易見的輕視感到不憤,在介紹時便加了私貨,說起工人的待遇。
別說,比起他們的產品,這反而讓諸侯更加吃驚和重視。
項羽還不相信,參觀之後殺了個回馬槍,回來看他們的食堂,因為紀律關系差點沒讓他進去,還是聞訊而來的陳平給疏通了關系,叫他進去重看了一回。
蛋菜、紅燒雞塊、豆腐青菜湯、炒時蔬,饅頭或者大米飯。簡單的食堂大鍋飯,硬是把項羽給看沉默了。
他的精兵都吃不起這種菜,這些幹活的工人憑什麼吃這麼好?他不能去齊軍中參觀,但由此推想,齊軍的軍中至少也能與此持平吧。
不要說他承認韓信的用兵之能不在自己之下,就算一個平庸之輩,只要不是太爛污,手下兵卒吃著這樣的飯菜,還能不給主將拼命嗎?
不拼命說得過去嗎,你都吃上這樣的好菜了。
這是他第一次生起他可能不敵韓信的念頭,但不是因為用兵,而是因為國力,有一種「非我之過」的挫敗感和憋屈感,弄得他心情鬱郁,難以開懷,只能寫信給叔父,問他能不能學齊國治國之術。
天下諸侯只有南越王韓川沒來,太遠了,他懶得跑,讓兒子全權代理,反正南越國也不要俘虜,也會全力支持齊國出兵。
兒子跟老子,誰跟誰啊,其實不就一國嘛。只是連成一片的話,齊國所轄就成了從最北端的遼東,經漫長的海岸線到達最南端的南越,通訊聯繫著實不便,政令下達與傳遞延時太久,實在顧不過來,不如暫時設置兩個行政中心,分別治理。
呂臣與吳芮則是私下裡商議過,這時口徑一致:兩國不要俘虜,但願意出糧草支持。吳芮希望能換一些挽馬回來,呂臣則希望能得到韓川的指點與幫助。
黔中境內山地太多,如今是靠著人口少加上土豆紅薯才能維持住民無飢餒的局面。現在國內稅收主要來源於茶葉,過於單一,呂臣希望韓川能指點他在山地丘陵中種些什麼作物,最好齊國就願意收購。
韓川和韓信自然也答應下來。
蒯徹代表齊國提出了意見:「昔日合縱之策,五國伐秦,屢屢失敗,無非是諸國不能齊心之故。再者主帥不能號令他國之軍,遠出塞外,乃取死之道。故這次會盟出兵,我家君上主張分兩路大軍,一路由我王親領,一路由項王親領。諸國之軍無論分至哪一位國君麾下,都須聽令行事,不得有違!」
項羽第一個贊成:「說得好,有道理,寡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