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稟報的酈食其心說你領一路做主將,你當然贊同,有幾國意見可大了。趙國和九江國尤其反對激烈。
「陳餘十分反對,認為趙國亦大國,趙國的廣武君就是武安君李牧之孫,李牧當年大敗匈奴,趙國從來就不懼匈奴,完全可以獨自為一路。九江王也不同意,他打算親自領兵,不肯屈居人下。」
楚國只來了范增和酈食其,項梁坐鎮關中沒有來,而楚軍的統領也已經定了,項國軍隊與楚軍合併,都由項羽帶領。項羽現在說了算,完全不把別人的不滿放在心上,擺了擺手,道:「趙國讓齊王去說,英布?他還不屈居人下,他不是一直在我帳下作戰麼?給他封個王就生反骨了?我找他說。」
他果然去找英布了,關起門來也不知怎麼說的,總之英布還是答應了。
丞相朱建出于謹慎問了兩句,英布憋屈地揉了揉後背跟胳膊,答道:「我也曾在項王帳下聽令,倒也不算大事。」接下來便是聽不清楚的話,什麼「打不過、不講理」之類。
趙國那邊倒也不必韓信去說,齊國只是表示,若是不能同號令,那趙國可以自己出兵,不參與諸國聯軍。
陳餘非常不高興,但考慮再三,還是答應了。雖然他不怎麼怵匈奴,但是單獨出兵還是吃力,歷來中原對戎狄之戰還是誘敵設伏為主,要深入匈奴的領地,趙國的國力支撐不起一支大軍,少量人馬出塞就是送菜了。
而且諸侯聯軍出長城作戰,他一支孤軍怎麼搞,跟在後面揀漏還是怎麼說?那也太可笑了點。
不過他心高氣傲,被迫答應下來,就不願意自己在軍中聽令了,只讓廣武君李左車為將,回去整頓兵馬前來會合。
蒯徹將這件事回報給韓信的時候,原想勸韓信不要生氣,不料韓信大喜:「我正想如何說服他不必親來,派廣武君就可,不想他自己就決定了。蒯卿,你看廣武君何時有暇,請他來與我一敘。」
陳餘也有用兵的能力,在將士中很得人心,但用兵的本事有限,不如他的治軍能力。韓信覺得他遠不如李左車,為人還傲氣,到時不服將令也是個麻煩事。
廣武君李左車來他軍中多好啊,正好敘舊……呃,不是,是重新交好,聯絡感情。
彭越無所謂,他出了軍隊,自己年紀大不想去北方苦寒之地,也不擅長這種作戰。他不去,軍隊就交給齊王指揮吧,他也要牲畜。河內國同樣缺勞力,雖說跑掉的人不像梁國那麼多,之前秦軍與義軍的交戰多是發生在魏地,死傷頗多。加上魏地也是耕耘已久的文明中心,田地頗多,人口不足的情況下很需要畜力輔助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