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甚至已經讓人進入商隊一起西行,打算了解西邊到底是什麼情況。在西域人口中,那裡聽起來竟是一個可與曾經的大秦比肩的「帝國」呢。
那……倘若他日中原王業無望,是不是能一路西行,將那個國家攻打下來,以做安身之處?這不是臆想,是實實在在已在朝中議論的事情了。
懷著這樣的想法,項梁自然一時不能讓項羽回師了,至少要壓著讓西域諸國看到跟隨楚國的好處之後,才能另派人來鎮守。
不錯,對於這樣將來可能起大作用的地方,自然要保證軍事上的萬無一失和政治上的絕對可靠。換別人來,項梁根本不放心。
項羽就只能待在八月龜茲酷熱的陽光下,目送貨物被搬上了駝駝的背,駝鈴悅耳,漸漸遠去。
他這次征西還帶來了棉花種子,搶時間種了下去,八九月間棉花陸續進入採摘期,他又壓著當地人學著採摘,將棉花打包,交給商隊帶回去。
這些棉花將在河西走廊被紡織成布,然後再運到西域販賣。
這是件很有趣也很無奈的事,端看站在哪一國的角度去看了。
從他國的角度來看,關中收的棉花都賣到齊國了,又從西域收棉花來用,簡直好笑。賣了又收,你直接不賣不就好了嘛。
可是從楚國的角度去看呢?關中隴上的棉花收下來自己織布?自用一部分沒問題,剩下的怎麼賣?連自家的貴族都不願意買楚國自產的棉布。
齊國又不肯賣他們的機器,他們的棉布明顯更加細密,不像他國織出的布,對比之下肉眼可見稀疏。更糟糕的是,連價格也沒有優勢。
所以除了農家自耕自織消耗去一些之外,連城裡稍有財力的平民都只願意買齊國的棉布來用。
除了布匹,齊國還向各國銷售毛巾,那種柔軟、帶著毛圈、吸水力極強的棉巾很快風靡諸國,官員貴族之家,每人每個月至少得換上幾條使用吧?
難不成你家棉巾一條用一個月?不會吧,不會真的有貴族一條棉巾用一個月吧?
關中的棉花,不賣給齊國,留在自己庫房裡幹什麼呢,織一匹就虧一匹的錢啊。
但西域又是極適合種棉花的地方,連齊國人都說種出來的棉花品質特別好,可惜路途太遙遠,這種原材料不經水路萬里迢迢用馬車運到關中,再運到齊國,石頭都得賣出黃金價來。
所以楚國最終只能選擇把自己的棉花走水路輾轉賣給齊國,然後也不會把西域棉花費事運到關中,而是就近在新得的河西走廊收西域棉花紡織,再賣回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