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令重整旗鼓從錢財方面著手勸嬴政放棄,不過他的算盤算是打錯了。只見治粟內使上前一步,將秦國今年的財政情況上呈給嬴政,又言:「陛下,巴清夫人為報答陛下給予的恩惠,曾言若陛下需要她願散盡家財為陛下排憂解難。」
巴清是誰,她可是秦國第一巨賈,她的家財上繳國庫,相當於國家一年多的稅收。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中大夫令的擔心就是瞎擔心!
看著中大夫令頓時變得鐵青的臉,江寧差點當眾樂出聲。待到退朝後,她才捂著肚子笑起來。
嬴政扶著她無奈道:「有這麼好笑?」
「當然,」她比劃了一下,「陛下你是沒看到中大夫令的臉頓時拉得老長,尤其是他身後的人也拉得老長。他們一群人走出去,活像一群驢走出去……噗。」
許是她的描述太生動了,就連嬴政這種不輕易笑的人,也勾起了嘴角。
「當心傳到中大夫令的耳朵里。」
江寧擦了擦眼角溢出的淚花,她長舒一口氣:「好久沒碰到這麼有趣的樂子了,自然要好好的笑一場。」她轉過頭見嬴政露出若有所思的模樣,面露疑惑:「陛下是想到什麼了嗎?」
「沒什麼,」嬴政回過神後解釋,「我只是在想撥去協助你的人選。」
「那陛下可有人選?」
「應該是我問你,你心裡可有人選?」
「這我還沒有開始想,」她望向嬴政,「不如陛下幫我想想?」
嬴政眄了她一眼,說道:「籌備階段,李斯蒙毅等人便夠了。但是科舉開始時,主持者的人選要慎重。」
江寧頷首,其實在秦國中除了二十軍功爵制外,還隱藏著類似後世推舉制的存在。像李斯等人便是呂不韋引薦給嬴政的,而在縣以下鄉里的管理者也依賴於有名望者的推選。
在數百年的積累中,人們更容易追隨德高望重者的選擇。所以想要讓有才者參加科舉,科舉制的主持者要選擇資歷淺年紀輕的大臣。而她和嬴政身邊恰恰缺少一個資歷深,又名揚天下的人。
「若是諸子百家中的巨匠在世就好了。」她在苦思冥想後,發出感嘆。
嬴政:「淳于越如何?」
「嗯?」冷不丁聽到一個陌生的名字,她愣了一下。好耳熟的名字,但我想不起他是誰了。
「他是齊國的博士,後入秦為官,在民間頗有名聲。」嬴政看向她,「我還以為他會史書留名呢。」
「大概留名了吧。應該是我沒記住。」江寧尷尬地笑了笑,「既然陛下有人選,為何還要面露難色?難道選用此人有何不妥?」
「是有些麻煩。此人一向提倡依古法治國,對法家頗有微詞,選他主考恐有偏頗。」嬴政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提倡古法,那就是支持分封制嘍。她又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終於想起來此人是當時極力抨擊李斯等人的僕射。當時站在一旁圍觀的她還感嘆這位老人家真是精神抖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