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她忘了去買手絹,反而抱了本書回家。趁爸媽沒注意塞在枕頭底下。其中一頁他幫她劃了線,正是孩子們背的那首《回鄉偶書》。晚上她在昏暗的燈光下,用手指一個一個點著字,回想著讀音,試圖辨認出不同的字形,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睏倦得睡了過去,醒來已是天光大亮,爸媽早就出海去了。
「我不行,」她苦惱地在院外跟他抱怨,「我不喜歡看字,太難了。」她撓撓頭,「但我喜歡算帳,我平時幫我爸媽賣魚算的帳,很快的,從來都沒錯過。」
「那你也多少學一點寫字,」他就耐心地說,「學了夠用的字,你就可以算更多想算的帳。」
「哪有那麼多帳可算。」她不以為意,「一天天的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錢。」
他就笑了,「當然有,」他看著她,「你應該多學文化,將來走出這個小漁村,去看更大的世界。」
她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這樣的想法,她總是默默地在心裡藏著,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更沒有人會跟她提起這樣的話。
「真的嗎?」她欣喜地問,但又立刻失望起來,「你不是從外面來的嗎?外面肯定沒什麼好的,你才會願意來我們這個破地方。」
他一愣,就自嘲地笑了笑,「我只是暫時落腳,還會走的。」
「回家嗎?」她好奇地問。
他搖頭。
「那你一輩子都不回家?」
他沒有回答。
後來回想起奮不顧身跟他離開小漁村的那一年,即使過去了半輩子,她還是連那天的天氣,她穿的什麼衣服,家門口晾曬的魚簍擺了幾個都記得清清楚楚。
全村的人都知道,老喬家的姑娘跟那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教書先生私奔了。
她爸媽曾指著她的鼻子罵,讓她走出這個家就永遠不要再回來。
但很多年後,她不僅回來了,還大刀闊斧地教村裡的漁民改變經營方式,讓很多因為漁獲越來越少或是身體承受不住勞累而分文無收的漁民也重新賺到了錢。大家都知道她在城裡開廠子,爭先恐後地以能給她進貨為榮。雖然父母臨終前也還在念叨喬家絕了後,但她再也不在意。
「我感謝你爸一輩子。」孟顯榮去世之後,她每每在和女兒們敘舊時要拎出來說一遍。「要是沒有他,我可沒有勇氣走出我們村,更沒有機會學識字算數。」
他懂得她的天分。雖然她不懂遣詞造句做文章,繁體的喬字學了好幾天才學會寫,還嫌喬海雲三個字筆畫太多,一輩子都寫一手極其難看的狗爬字。但她腦袋聰明,學算盤,沒幾下就上手,學記帳,很快就有模有樣。他鼓勵她去學,去試,甚至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支持她從體制內出來下海,從無到有做起一個冷凍廠。
而他自始至終都是她的後盾,是個被笑話「吃軟飯」的只會咬文嚼字的教書先生。
「其實你爸只是大智若愚,」她笑稱,「他的才華可不能用在每天看帳本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