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相非相」,佛法無邊,沒有固定的面目。
「萬相如來」,佛法可以是任何一種具象,透過塵埃,「即見如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禪宗「頓悟」說。
禪宗定義了中國人對「和尚」、「佛教」的印象。
但實際上,沒有道家哲學思想,就不會有禪宗。禪宗核心理念「見性成佛、自性具足」不是佛教本來的主張,是融和道教理念延伸而來。
禪宗菩提偈的四個版本,皆圍繞「塵埃」本身展開幾種討論——
其一認為佛性清淨,沒有塵埃;
其二認為要勤加自勉,不染塵埃;
其三認為明鏡止水本無塵埃;
其四認為四大皆空無處惹塵埃;
這幾種都是經典的禪宗思想,圍繞著現象展開討論,對自身修行提出平實、嚴格的約束,對自律的要求勝過對佛法的要求——禪宗本來也不是以佛法立宗。
禪宗菩提偈膾炙人口,但仍然停留於淺顯的「塵埃」之辯,若天台宗僧人答題,大抵會更玄妙深奧些。
畢竟天台宗是三千年佛史上,佛學理論最高深完善的流派。
按照天台宗的理念,他們不會覺得塵埃是塵埃,只會覺得:菩提樹非樹,明鏡台非台。塵埃皆非相,萬相即如來。
晏啟山曾經以為自己將註定與覺知為伍。
後來他身入娑婆才頓悟,佛法無邊,但渡人有道。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宗派。像他這樣六根不淨的凡夫俗子,只適合最淺顯無門檻的淨土宗:臨時抱佛腳,口念「南無mó阿ō彌陀佛fó」。
他這一生半夢半醒,正如解脫經所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他終究勘不破迷障,渡不過八苦七難,如今更是深陷十丈軟紅。
人間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然而,他能遇到傅真,已經是「十世證道,十生積善」得來的因果循環,再苦也歡喜。
撐傘冒雪下山時,晏啟山在「莫向外求」處偶遇故交才仁永吉。
她瘦削細長、一身藏袍,有著漂亮的蜜色肌膚,笑容明亮有香氣,神情天然虔誠,但一開口便滿嘴嘲諷:「一世多情客,何來寂寥門?」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