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縣只是一個小縣城,卻是霍五這個滁州軍之主的第一塊地盤。
這裡有第五家與霍家的祖墳。
早在去年五月霍五得了濱江後,在這裡建了倉庫與大營。
倉庫是糧、鐵、鹽的中轉,大營是後來為打和州做準備。
當時打和州前,濱江縣作為後方大營。
鄧健、杜老八、唐光、水進等人帥四部人馬從濱江出,拿下了和州。
之前濱江縣尉是朱剛、朱強的老爹,濱江知縣是霍林。
朱縣尉後來升都尉,如今鎮守常州。
霍林也重新經過吏員試,也經過了去年臘月的學習,三月里升調松江府。
如今的濱江知縣是廬州人氏,本就是在州府吏員,去年九月廬州吏員試出來的,之前分派到濱江為文書。
因行事出色,有了功績,不到一年的功夫從文書到縣丞,後在霍林離開後升為知縣。
從不入流的文書到一地父母,不是一個兩個。
滁州軍正缺人才,最初投滁州軍的那些人都歷練出來。
除了滁州的人,用的最多的就是和州、廬州兩地的人。
這兩地打下來的最早,其中和州還算是和平併入,就是廬州那邊,滁州軍對上的是隱在安慶水師後的蘄春軍,並不是廬州士紳。
濱江知縣三十來歲,通紅的面龐,看著不像知縣,更像是地里耕作的老農。
「今春大旱……」
眼見著來的都是滁州軍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少主」霍寶、「江西大元帥」水進、「江中大元帥」杜肥、太尉府副長吏宋林、監察司司長智然大師,濱江知縣不顯緊張諂媚,反而帶了愁苦。
「水渠已經疏通過,能從江水引流的地界都引流,可的離江邊遠的地界,還是無法可施,開春到現在就下了一場雨……」
眾人聞言,都肅容。
民以食為天,眼下已經五月中旬,再過一個多月就是夏收。
春旱的這麼厲害,夏收定要歉收。
連水渠眾多的濱江縣的旱情都如此,更不要說滁州其他三縣。
「官倉里儲了多少糧?」
霍寶問道。
「三千石……」
濱江知縣道。
濱江一縣百姓數萬,真要遇到需要賑濟的時候,三千石倒是也能夠頂上一陣子,來得及從別的地方調糧。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大家聽濱江知縣說完,也出去探查了一番。
整個濱江縣下邊的耕田,分了兩大塊。
水田與臨江的旱地,莊稼長勢看著還算良好。
北半拉不臨江的旱地,地里都開裂了,麥子也長得稀稀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