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佳氏這兩年倒是瞧明白了,曹家的興衰富貴往後多要指著長房侄兒。因此,聽著李氏這般話,笑著說:「老大是長房長子,身份擔的重呢,打小就是有出息的,哪裡能像弟弟們這般淘氣。」
李氏想到兒子,忍不住嘆了口氣。雖說兒子已經是弱冠之年,但是在父母眼裡仍是孩子罷了,這幾年一家人卻是聚少離多。先下添了孫子,也不能在眼前,心裡多少有些感觸。
若是娶的是其他人家的媳婦,媳婦、孫子多是要留在江寧侍候公婆的;偏生是皇家貴女,曹家的主子,雖說是嫁入曹家,但是也不好讓小兩口分開,來這邊立規矩。
轉念一想,自己實在太迂腐,若真是媳婦不在兒子身邊,那兒子的生活誰人打理?總不好為了盡孝心,讓媳婦到這邊帶孩子、侍奉公婆,兒子在那邊再納新人。別說兒子如何,就是她這做婆婆的,也看不慣那般行事。
想著跟丈夫進京時,要與兒子媳婦團聚,李氏心裡的難受便減了幾分。因想起進京之事,她便問兆佳氏道:「初十我同老爺便啟程,弟妹往娘家需備什麼禮,這幾日也該置辦了。」
兆佳氏聽了,想起一件心事,思量了一回,道:「嫂子,提起進京,剛好有件事兒要尋嫂子拿個主意呢!」
李氏笑道:「這倒奇了,弟妹素來是伶俐的,就是兩個我加起來也不頂你一個,怎麼還有要我拿主意的?」
兆佳氏瞅了瞅李氏身邊的小兒子,這是頂小的呢,都十二了,更不要說曹頌已經十九、曹碩十五、曹項十三了。
「嫂子,我想帶著孩子們回京城府里住去。左右不過是守孝罷了,那邊與這邊也沒什麼不同。還能趁著這兩年挑些好人家,等他們出孝後議親時,不至於抓瞎。」兆佳氏說道:「我也沒什麼好盼的了,只望他們兄弟幾個都成家生子,為咱們曹家開枝散葉,完成老爺的託付,我便能心安了。」
李氏想起兆佳氏的娘家兄弟前些年丁憂,好像就是年前起復的,就是任的京官。因此,問道:「可是親家舅爺的意思,想讓弟妹帶著孩子們京里住去?」
兆佳氏點點頭,回道:「嗯,年前我娘家哥哥來的信兒,說是孩子們都漸大了,往後也要往京里的,還不若去京城府里守孝,都是一樣的。我思量了小兩月,始終拿不定主意,實在捨不得嫂子,孩子們也需要伯父管教。這般冒然進京,怕有不妥當之處。我們娘幾個現下都靠著公中的銀錢生活,頌兒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一年到頭不過百十兩銀錢,也是不頂用的。到了京城怕花銷大,到時候嚼用不開。」
李氏說道:「到底是為了孩子們的前程,聽著舅老爺的意思,這也算是個法子。我這邊能拿什麼主意?想來就是老爺,也不會攔著。嚼用這塊,弟妹不必擔心,雖說祖上的產業都變賣得差不離,但顒兒名下還有兩、三處莊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