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這兩大問題,難於登天。前者對一個現代人來說,等於在知識盲區中轉悠,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她早就已經習慣精細化管理。後者就更難了,朱厚照願意改革就是因為沒錢,如今告訴他,為了改革,還要花更多的錢,他和他底下的人都不會同意。能說動他加一部分薪俸,已是她的面子。
在這樣的境況下,月池只能暫時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鼓勵農業技術的發展。她將目光投向了各地專管農田、水利的治農官身上。所謂治農官,即水利通判、治農縣丞。這種基層的治農專官制度,從一開始設置,就是為了以國家權力組織興修、維護農田水利設施和防、抗水旱災害,維持農業生產能力。【1】然而,他們的履職情況卻是不容樂觀,以致於多次被指為冗員,要求裁汰。而吏部尚書梁儲、吏部侍郎王鰲、李越等人,卻在斟酌再三後,沒有將人立刻裁革,而是決定加強管理。
治農官之所以政績不佳,重要原因有三,一是位卑權輕,被上官隨意驅使,以致於無法專注於本職工作,二就是在政出多門。治農官和其他佐貳官一樣,有兩個婆婆,一個是本地的府縣,而另一個上級司道。這樣的複雜上下級關係,一方面給了部分治農官鑽空子牟利的空間,另一方面正官管不到治農官的頭上,也是一樣心存不滿。三是治農官多是監生出身,才能有限,手裡資金不足,在明代這樣災害頻發之地,起的作用也不大。【1】
從這個小小的治農官就能看出來,明廷的條塊管理是較為混亂的。所謂「條條」,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業務內容的性質相同的職能部門,比如六部,和它的下屬機構;而「塊塊」則是由不同職能部門組合而成的各個層級政府,比如省府州縣四級政府。
在宋以前,朝廷以塊塊管理為主,地方主官集各項大權於一身,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中央政府的管控不大給力,地方就會蠢蠢欲動,形成對中央的威脅。為什麼東漢末年會有三國,就是中央無能,塊塊崛起後的結果。
後來的歷代皇帝汲取教訓,開始以條條來削弱塊塊。明代的省政府分為三司,三司互不同屬,布政司聽吏部和戶部的,按察使司聽都察院和刑部的,都指揮使又聽都督府和兵部的。碰到需要協作的大事,三司就互相商議,要是商議不出結果,就上報中央,六部再來決議,請求聖裁。
這種以條條來分割塊塊,壓制塊塊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基本是不可能重演了,中央的安全得到了極大的保障,但行政效率低下,一旦遇見事了,為了避免擔責,許多地方連屁都不敢擅自放一個。並且,條塊之間由於分工不清,職責不明,加上中央和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導致條塊矛盾,管理混亂。
許多官員沒有想到癥結所在,他們在地方辦事不力時,要麼是繼續施加行政壓力,要麼就從中央往下再增一條線,來進行專門管理。可這兩種辦法,到最後效果都不佳,畢竟強龍難壓地頭蛇。協調釐清,找到一條大家都有好處的路子,才是王道。
月池提出試點,就是想從一地的治農官入手,一方面希望能增加公共服務,改善民生,鞏固農業稅,另一面就是想慢慢摸索,如何才能形成一條可行的條塊結合的機制。
這是長遠的路子,不可操之過急。所以,她又想了另一條快速來錢的辦法,就是境外關稅。大明最初的朝貢制度,就是為了維持以自己為主的海洋統轄秩序,在國力強盛時,倒貼錢給領邦小國不算什麼大事,可如今財政吃緊了,就開始關閉貿易渠道。倭寇頻發、韃靼犯邊,都有無法通過和平手段來獲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