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卿笑道:「高官厚祿,誰人不愛。可要是人人都想著高官厚祿,民生疾苦又有誰來管呢。」
月池這才闔首,她道:「你放心,我們乃是同僚,豈會不為你的前程考慮。『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敬臣才華橫溢,難道就不想著書以傳後世嗎?」敬臣是馬卿的字。
馬卿略一想就明了:「您是想我著一本農書?」
月池道:「正是。」
正是因揣著這個念頭,馬卿到達霸州之後,便專心農事,潛心向老農請教,每每書信,都言之有物。而也是因他這樣的踏實,月池才放心將土豆的種子,斗送給他一份。然而,土豆這一在現代人印象中,特別好種的作物,在五百年前卻由於衰退、病變等原因,種植得較為艱難。月池因此賦予了馬卿極大的自主權,命他在民間廣泛地搜尋見多識廣的海外商人和老農,派去了上林苑嘉蔬署的人,前往協助。
而這群人,在不斷地翻閱資料後,居然找到了鄭和下西洋時發現土豆的記載。當時,鄭和指揮由4個船隊組成艦隊,於永樂十九年初出發,橫跨印度洋,繞過好望角,經大西洋,到達了世界各大陸。其中,一個艦隊的指揮官名叫周滿,帶著他的船隊到達了南美,再經秘魯向西至澳大利亞,過菲律賓,於永樂二十一年返回。周滿在回到京城時,就帶回了土豆,但仍是因衰退乃至病蟲害,這些土豆最後又死去。那時沒有人知道它的重大糧食價值,也就不會有人再花費巨額款項,再將它們從南美洲帶回來。
此時,也唯有月池,因著一點先知,願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西班牙人手中換回種子,讓他們去全身心鑽研土豆的種植法。在過去的失敗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近三年的試種,馬卿等人總算找到了門道。他在書信中寫到:「帕帕有紅白二種,性喜潮濕,最宜陰坡沙土黑色虛松之地,不宜陽坡乾燥赤黃堅勁之區。栽種之法,南山多在清明天氣和煦之時,北山須俟穀雨地氣溫暖之候。先將山地鋤松,拔去野草,揀顆粒小者為種子,大者切兩三半,慎勿傷其眼窩。刨土約深四五寸,下種一二枚;其切作兩三半者須將刀口向下,眼窩向上,撥土蓋平。每窩相去尺許,均勻布種。白者先熟,紅者稍遲,須分地種之。俟十餘日苗出土約一二寸,將根傍之土鋤松,俾易生發。一月以後,視出苗長五六寸,將根傍野草拔去,鋤松其土,壅於根下約二三寸。至六月內根下結實一二十個不等,大如彈丸,即可食矣。……白者結粒較大,一斗可收二三石。食用不盡,並可磨粉,可切片曬乾……【1】」
月池看到這樣詳細的種植辦法,喜不自勝。在此時,馬卿能將這些土豆運到京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政治籌碼。因連年的天災,朝廷上下都在發愁,猛然有人能發掘出這樣的作物,無異於久旱逢甘霖。
而馬卿也一躍為朝廷上的紅人。不少人都在竊竊私語:「還說他是被李越坑了,這樣看來分明是李越在有意栽培他。」
不妨有人嫉妒之心,惡意中傷:「什麼帕帕,聽起來就怪裡怪氣的。我還不信,洋人的東西,會比我們的好。」
「人家都把東西切片,曬成干、磨成粉送到京城來了,這還有什麼可說的。」
「誰知道這其中水分有多少!」
「管他有多少水分呢,皇爺願意信,願意賞,就是人家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