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崔維楨的指腹在她的臉頰上划過,語氣沉沉:「我只是擔心你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你看恪王……」
他有所顧忌,話說到一般就收住了,但眼中的憂慮和晦色卻未曾散去,原本因為政務繁忙而消瘦的面龐更顯得清峻清冷了。
葉蓁蓁也想起了恪王,明白了崔維楨的未竟之意,一時間也有些戚戚然。
第1006章 應對之策
在崔家離京之前,恪王還因為清淵閣大火一事在王府里養傷,大半年沒有出現在人前,沒想到一出現,就成了百善堂的主管。
這一道悶聲大雷,估計砸暈了不少人。
對於恪王相關的話題,葉蓁蓁不願多談,免得某人打翻了醋罈子,轉而問起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事:「百姓的饑飽問題解決了嗎」
之前說過了,百姓們剛從水災中緩過神來的,雖然有官府賑濟,但也勉強活命,大部分都處於饑荒狀態,這樣的狀態是很難有力氣維持到秋收的。
這樣青黃不接之際,才是最尷尬的時候。
崔維楨已經想出了應對之策:「我打算開放糧倉給百姓借糧,等到來日百姓秋收的時候再讓他們以新糧抵償。」
每府每縣都有糧倉存糧,這些都是必要的戰時儲備,輕易不會動用,不過這些糧食隔幾年就要替換一次,避免糧食變成陳糧無法使用。
這樣戰略意義的儲備糧在後世一直沿用,是屬於流傳了幾千年的歷史智慧。
不得不說,崔維楨的思想還是非常先進的,很少有人會想到用這種借貸糧食的法子——此前聽聞玉縣的縣令也曾開放糧倉給百姓借貸粟米,這應該是受到他的影響。
葉蓁蓁依稀記得王安石改革嘗試之一就有一個青苗法,在百姓青黃不接的時候允許百姓向官府借糧,這個法子非常好,只是有些百姓借了糧食沒能力償還,最後還鬧出了人命,成為舊黨攻訐他的把柄之一。
崔維楨可不能重蹈覆轍。
聽了她的話,崔維楨若有所思:「這確實是個問題,我會向陛下請願減免今年的賦稅,秋收之後再以工代賑,百姓有餘糧有餘錢,租借的粟米就有能力償還了。」
以工代賑也是一項非常先進的法子,只是……「衙門有銀子做工程」
「我這些天下鄉走訪,發現各縣各村的水利灌溉做得非常差,百姓們經常為了爭搶水源而械鬥,有些地方窮山惡水,道路阻絕,出村要繞很遠的路……這些都是百姓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哪怕沒有銀子,也得擠出銀子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