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為李世民誕下了三子四女,這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這便是這場奪權之戰中的三位主角,另外還有一個庶子李恪,之後再說。
李世民在即位後不久,就把李承乾正式立為太子。對這個未來的接班人,李世民十分,他又是安排臣子監督李承乾的學業,找了一大幫子人來做太子的老師,又是安排太子監國,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在這樣的高強度學習和培養下,成果是很直觀的,李承乾在代理治國期間,表現良好,李世民對他也多有稱讚之辭。
但是如此高壓的弊端,也隨著時間逐漸顯露。
等到太子十八歲的時候,太子的言行舉止和從前相比出現了一些不太好的變化。
一方面是他逐漸開始對臣子的諫言感到不耐煩。不過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和一些學者判斷的「總是裝作在聽」不同,其實他還是能聽進去的,這種情況並不算嚴重,畢竟的確是沒有人愛聽別人唱反調,即便他是一國太子。
另一方面,他私底下喜好聲色慢游。深宮中成長了十幾年的太子,會沾染上這樣的小毛病,貪玩沒有節制,也可以理解,彈簧壓得太久了,以至於當成年了羽翼逐漸豐滿的時候,就會驟然鬆開彈得過高。
子不教,父之過。這裡體現的便是唐太宗在教育上的偏頗。
不過這都是可以改正的小問題,然而真實的歷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貞觀十年開始,發生了兩件事情,這對李承乾的心理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第一件大家應該都能猜到,前面提到過了——長孫皇后之死。
她的離世不僅僅對李世民和整個大唐的朝廷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十七八歲的李承乾更是如此。
李承乾是長孫皇后的長子,又腿部略有殘疾,因而長孫皇后格外地憐愛他。她常常給太子一些溫柔而包含母愛真心的建議,例如在承乾的乳母稟明東宮用度不夠時,她看到的卻是承乾作為太子,應當更關照品德與名聲,而非身外之物。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長孫皇后對這個孩子給予了厚望。
這樣一個母親,在承乾十七八歲的時候早早仙逝,對正處於教育高壓下,又身患殘疾的李承乾的打擊,是不難想像的。
母愛已經永遠地葬進陵園了,那麼父親呢?
這便要說到另一個競爭者,魏王李泰了。
第二件事便是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日漸加深,以至於大有壓過了太子李承乾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