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失樂園》順利在洛杉磯和紐約兩地進行小規模點映。電影總共放映兩周,而有資格放映的影院卻沒超過10家。
環球將一些電影票,送給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的部分會員,也就是有資格參與奧斯卡評審的評委們,希望能從他們那裡換到一個較好的口碑。
奧斯卡的評委眾多,口味雖然也偏向文藝片,比起歐洲電影節卻更具商業性,容易被大眾口碑影響。少量點映是奧斯卡慣用的手段,影迷看不到,自然無法對影片做出評價,也無法影響奧斯卡風向,對於各大製片廠來說,較少的評價就意味著更容易插手運作。
《電影評論》的職業影評人巴爾克雖然不是學會的會員,卻也通過信件,從環球手上拿到了點映票券。
從《多格板箱》開始,巴爾克的影評就一直偏向奧斯蒙德·格里菲斯,他投稿給報紙和雜誌的文章也大多是大段的好評。環球之所以會給他寄送電影票,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讓他在影評文章中美言幾句。
但巴爾克並不是看人下菜的影評人,他更注重電影的質量。如果電影不好,他也不會昧著良心誇獎這部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的電影。
幸運的是,他對《失樂園》這部電影非常滿意。
《失樂園》不是一部常規影片,它是一部略為極端的電影,在某些鏡頭的處理上,巴爾克看到了《多格板箱》中的影子。
《失樂園》的選角和《多格板箱》採用了一樣的套路,男主角、女主角以及一系列配角長相都非常吸睛,以至於乍看下,觀眾會誤以為《失樂園》是一部類似於《Plan B》的青春片。
巴爾克不確定奧斯蒙德·格里菲斯是否又在玩他那套「以美襯惡」,但他認為,奧斯蒙德還是奧斯蒙德,他一如既往地擅長操控觀眾的心理。
《失樂園》是一部拒絕為觀眾提供一絲一毫安全感的電影。僅有的希望也只是為了打破而產生。巴爾克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的只有痛苦,不停地下墜,失望、絕望。
他在紙上寫道:「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觸摸到幸福的模樣,只有一無所有的人,才會感受到愛的痕跡。我們做了太多次的旁觀者,所以奧斯蒙德·格里菲斯,選擇使用最殘忍的手段,將我們拉進鏡頭。」
「痛苦到無法繼續忍受活著,卻也無法放棄活著。」
「我一度認為,希望並不存在於這部電影中。但反覆思考後,我發現,也許對懷亞特來說,他活著,即是抱有希望。只要活著,就沒有絕望。哪怕令他重新支撐起身體的是幻想...懷亞特會不會有過幻想?他撐過了一切、從父親和同學的毒打下逃生,在某個未來,也許他成為了一個普通的人,獨自一人,但努力工作。有一天,他的工作結束,在咖啡店,在街角,遇到了那個有著一頭黑髮,身姿挺拔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