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戰爭時期。”史密斯太太說,“我媽媽還記得小時候領食物的事。那會兒窮人可沒什麼好吃,不是黑麵包就是罐頭豆子,一周只有一磅肉。一切食物都是配給制,富人也一樣,就算花錢去餐館,不能超過三道菜,只能有一道葷菜。”
史密斯先生哼了一聲:“德國人幹的好事。運輸船和船上的食物都過不了英吉利海峽。還好我們有土豆,還有英勇的漁民。”
為了鼓舞士氣,炸魚薯條不受配給限制。每當搖鈴在街頭響起時,男女老少都會露出久違的笑容,沖向停在路邊的可攜式油炸車。
熱氣騰騰,充滿油脂芬芳的炸魚薯條,就是二戰時期英國人的。
“難怪小譚給我的統計數據顯示,有36%的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外出就餐的首選是炸魚薯條,比青少年還多。”
秦椒想,這一定就像成都大爺坐茶館,哪怕手上戴著勞力士,叫茶還是“老三花來一碗!”
不僅是飲食習慣,也是回憶和情懷。
史密斯太太還提到她媽媽小時候排隊時的一件往事。
“當時約克來了許多陌生孩子,都是從大城市被疏散來的。還有些外國孩子,從德國來的猶太孩子。”
“兒童運輸計劃。”史密斯先生補充道,“可憐的猶太孩子,遠離家鄉和父母來到約克。那時候誰也想不到,幾年後他們在歐洲的親戚會被成批殺害。”
史密斯太太的媽媽,就遇見了一個猶太男孩,又瘦又小,很容易就被其他孩子推出炸魚薯條的隊伍。
那些孩子朝他吐口水,丟石頭,管他叫德國鬼子。他們發現他只會說幾句英文,德國口音還特別濃重。誰都知道,大家之所以會餓肚子,都怪該死的德國鬼子。
“我媽媽當時嚇壞了。她認識那個男孩,他的寄養家庭就在她家附近。後來她很後悔,沒有阻止他們欺負他。她只是把一半的炸魚薯條放到了那家門口,不知道那個男孩有沒有發現。”
秦椒同傅亞瑟對視一眼,都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有些熟悉。
“後來呢?”
“後來她再也沒有見過那個男孩。聽說是沒力氣幹活,被寄養家庭退回去了。我媽媽為此遺憾了許多年。”
“或許他換了一個寄養家庭,過上了比之前更好的生活。”傅亞瑟忽然道。
“沒錯,我們中國有句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秦椒用力點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