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魚”名字平平無奇,做起來卻很講究。要選一斤到一斤半的鯉魚,輕了太瘦,重了肉柴。魚背要切割為“梯坎花兒”,掛淀炸熟,裝盤後再以特別的湯汁澆淋。皮酥味透,肉嫩離骨,脫胎於南方的糖醋魚,又多了一絲特別的四川風韻。
難怪名廚如藍光鑒也要慕名而往。
說起來,早期成都飯館各行幫門派林立,既有按地域劃分的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等,又有按經營內容劃分的燕蒸幫、飯食幫、麵食幫、醃鹵幫。各家競爭激烈,又界限明確,彼此不得逾越。
榮樂園同枕江樓同屬經營高檔宴席的“中市幫”,按說是同行冤家,理應“同行非請勿入,面斥不雅”。然而好廚師與好廚師總能惺惺相惜,枕江樓的大廚非但沒有讓人把藍光鑒“吆出去”,還讓他堂食完畢又端了一盤迴家慢慢研究。
於是就有了榮樂園版的脆皮魚,又有了幾十年後紐約榮樂園版“精工細作,輕油少汁”的脆皮魚。
何爵士回憶說,當時脆皮魚每天供不應求,幾乎是客人來店必點的招牌菜。他同老亨利自然很想學習。
如何給魚切花刀,烹炸時的油溫火候什麼的,在後廚忙碌時總能偷瞟上幾眼,休息時間兩人再來核對,將所見的做法整理成文。
唯獨這澆汁的調配,是用眼睛看不明白的。
只能靠舌頭來辨析。
脆皮魚被吃光了,盤子裡不是還有澆汁嗎?
“偷嘗知味”聽起來怪不衛生的,卻是過去許多廚師學藝的途徑。有些小氣的主廚,為防秘方被學徒偷師,規定每個餐盤一收回就要先擠上清潔劑。
榮樂園的主廚雖不小氣,但同他們在一起的學徒工各個上進,充滿競爭意識,多少還有點拿他們兩個“外國人”當間諜防備的心態。兩人想爭取洗盤子的機會都爭取不到。
“後來,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何爵士說起來竟面有得色。
他們兩個仗著英語好,申請打烊前去幫服務生收拾前廳。端盤子回後廚的路上,偷偷嘗一下沒人會發現。
“我們第一次去收盤子,就有一件趣事。”
何爵士回憶說,那天已經很晚了,前廳只剩下兩三桌客人。亨利眼神好,一眼就掃到某張餐桌上有一盤脆皮魚,已經只剩下骨架。
那張餐桌上的客人是個看起來挺斯文的老人。何堅尼快步走去為他撤盤,剛端起盤子,就聽老人著急道:“請別端走,全部留下吧。”
秦椒表示自己很能理解:“我也喜歡用澆汁拌飯吃。”
何爵士笑了一聲:“你知道這個用澆汁拌飯的客人是誰嗎?”
他說出一個政界人物的名字,著名到即使是秦椒也曾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