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主事人,但他們有村民代表。
這些村民代表,原是十戶推選一個聯絡人,方便與農莊管事交接,傳遞需求。
現在也跟朝廷的人說需求。
他們要朝廷的賑災糧。
「我們都是些鄉下人,不懂那些彎彎繞繞,可我們有骨氣,不吃偷來的飯!」
朝廷把江家問罪,又拿江家的錢糧來賑災。
同樣的糧米,他們從前用勞動換,現在跟搶來的有什麼區別?
沈觀被頂得心口疼,他說:「朝廷的賑災糧要等兩天才到,你們先領這個,過後本官盡數補上。」
補也沒人要。
他們前陣子都包吃包住,務工的銀錢都在手裡。
江知與分糧到戶以後,也依著他們需求,劃了邊邊角角的地,給他們種菜吃。
確定能在農莊繼續務工後,好些人都買了米麵慶祝,各家都有餘糧。
再不濟,互相接濟接濟,熬兩天又怎樣?
鬼門關里跑出來的人,還怕餓兩天?
沈觀只能再次退讓,兵卒滿農莊跑,一戶戶的問,要確定哪些人願意返鄉。
普通賑災,通常不提供返鄉的選項。
先安定下來,以後想走,自己攢錢回鄉。
楓江有水鄉的別稱,也是魚米之鄉,此次遭災後,傷亡重大,本就缺人,多回一戶算一戶,沒必要擠在豐州。
說起返鄉,有些人態度鬆動了,問返鄉給多少盤纏。
朝廷的賑災款就三千兩,再加糧食、草藥。
銀兩不能按照人頭分,留在當地的人還需要建設,工費壓低,再劃地落戶,給他們修最低居住條件的屋子,銀子就得去一半。
發到各人手裡的,不會是現銀,是務工所得。
盤纏多少,看他們貢獻。
這一說法,和他們聽來的故事裡是一樣的。
朝廷是以工賑災,勞動換錢,一邊建設,一邊安置。
房屋蓋好了,他們手裡也有錢了,再按人頭分地,留些糧食,然後免稅幾年,讓他們休養生息。
先前聽著挺好的,可江家的小東家說,想返鄉的,每家給三兩銀子。
走之前,他們每家都有人在廠里務工,一個月就能攢一兩銀子。
這番對比,更顯得朝廷沒有誠意。
不過他們聽的故事多,江家宣揚時,是誇誇為主,他們知道聖上是好君王,朝廷也有心繫百姓的好官。
那故事裡不也有被砍頭的貪官壞官嗎?
他們運氣不好,攤上壞官了。
已經七月半,入秋後,冬天就不遠。若沒盤纏傍身,他們返鄉就是凍死的命,不如留在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