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定下考完出來,互相等一等,然後匆匆回到參考府縣的燈牌下排隊靜等。
江致微給他豎起大拇指。
有點躍躍欲試。
「我也一起吧。」
謝星珩側目。
大堂哥,你這麼享受演講,我不把這苦差事交給你,豈不辜負?
第44章 考的都會!!!
第二場考試,有論一篇,判五道,再詔、誥、表三選其一,合計七道題。
三選一的可以理解為草擬公文,看考生的文書寫得怎麼樣。
判則是律法相關,跟現代的法學生考試類似,提出一個案件,考生要依律法論述,再說明違法的點,然後給出處理意見。
這兩樣對謝星珩來說,比較容易考。
他初來古代,想理解規則,當朝律法和前朝律法都有看過。文書格式他在行,這算普通「翻譯」,輕鬆搞定。
難點在於,他生長在紅旗下,思想觀念和當代統治者有著本質區別,案件上,是要講禮法、固權勢,還是適當展現「溫度」,法理之外,還有人情道德。界限很難拿捏。
若求穩,則泯然眾人。
太出格,也會被摁下去。
最後一道論,是論文說理,在第二場相對簡單的題目,看考生思維是否清晰,有無官員必備的說理能力。
第一場是純學識上的考驗。第二場開始,就是對考生的基本素養考驗,看他們有沒有當官的潛質。
謝星珩押對了題,論的題目是朝廷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天災。
運氣也挺好,主題是水患。
論點則很奇怪,就差直接貼臉問「你覺得這個災禍是因為帝王無德嗎?」
都能來考舉人了,應該沒有人會憤憤難平,對著天子懟臉開大。
謝星珩很喜歡這道題目,他有科學觀,可以根據地理情況,給出合理分析。
皇帝當然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因為當地的水力設施不完善,也沒有抗洪分流的計劃,全靠人力硬抗。
而這個問題,細分下去,又能均攤到各地官員身上。
遭災地區的官員,本來就會被問罪。比如說楓江的知縣,他要是活著,也得因縣內數十萬百姓被水淹而償命。
別說什麼跟他沒有關係,他也不想。
他是當地父母官,出了事總要有人承擔。
應災工作得當,收尾有條理,沒造成過大影響則另說。
否則誰管他冤不冤?朝代如此。
因論文指向,後面的公文主題,也是災情相關,屬於陳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