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難民堆里爬出來的,見不得這些事也正常。好歹識時務,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
劉進賢順勢跟他疏遠。
因為謝星珩不合群。
這之後,謝星珩仿佛又回到了剛來海城時的清閒日子。
沒有好友請他去喝酒,也沒人帶他了解鹽務。清吏司里搭理他的人寥寥無幾,每天輕輕來,輕輕走,很不起眼。
這期間,鹽務卷宗,由劉進賢直接送,多了一個文家做中轉,江知與有時還去文家看卷宗。
謝星珩要傳遞的消息,也以文家中轉。走動之間,全無痕跡。
趕在六月中旬,謝星珩聽說巡鹽御史來海城,收拾一份禮物,帶上嵐哥兒,去拜會老同僚。
海城的官瞧不起他沒關係,忌諱他在京城的人脈就夠。保他家嵐哥兒平安,他才好施展拳腳。
與此同時,外地的商隊們,在與當地百姓的聊天之中,越發愛說外地的民風民俗。
他們或是說物價,或是說百姓們的收入與娛樂。商人扎堆,話題有從眾性,聊著聊著,這話題就成了主流。
海城是繁華之地,眾多沿海百姓的貧苦與城區的富裕家庭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些人過著好日子,不信還有城市比海城更加繁華。見了新來的商隊,他們也會搭著問一問。
海城百姓不信,理由是別地沒有這麼多的鹽。
商人們走南闖北,也深知大多數縣城還沒發展起來,但他們知道南地。
他們看準商機行事,這幾年糖廠發展迅速,就導致他們多數會去進貨。
哪怕沒進南地,半路進貨,也能從交談里,知道一些事。
南地那麼貧窮,幾年的果醬、果糖、果乾以及蜂蜜、蜂蜜面膜的售賣,都讓他們脫貧致富。
新縣城都要蓋起來了,比海城只強不弱!
誇大的說法,源自好勝心。
因為大多走商的家鄉,也並不富裕。他們不想被人小瞧了。
這些引導里,話題自然又傳到鹽商堆里,再由鹽商,傳到沿海地區,被這裡的百姓聽到。
尤其是楊家兄弟這裡,更有幾個收鹽的人,在附近聊著這些趣事。
百姓們信息閉塞,很少知道外界的消息。
他們世世代代都這樣過,更清楚海城已是繁華之地,以為別地的百姓更加悲苦。
但原來,有鹽的地方,才要苦一苦百姓。
這件事,在他們心裡埋下了小小的種子。
在海城之外,眾多城市裡,尤其是最初推行商務令的地方,百姓們一點點知道了商務令的真面目,他們原來可以不用受那麼多苦的。
而其他城市,林庚的商號都在發力。一點點散布誰對百姓更好,從良臣好官,到聖君明主。
這些對百姓們的影響不大,他們也就聽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