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他和我真實地接觸,我按照工作的標準,向他介紹了預約的流程。我告知他可以打電話,或者到我的工作室進行當面預約,當然郵件也可以。
不過諮詢通常是需要見面的,如果在別的城市不方便,也可以考慮遠程視頻。
諮詢前要收取資費,並且要事先簽訂保密協議,以及收集個人資料,包括身份證信息,緊急聯繫人的方式等。這是行業的普遍規範,主要是出於對雙方的負責,這些信息我會妥善保存,並絕對保密。
如果發生緊急或者意外的事件,我也能夠及時地聯繫家人,或者報警處理。
既然和他建立了聯繫,那我對他的生活和安全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這封郵件回復給他以後,沒有再立刻收到他的回覆。
我也就關上電腦,離開了工作室。
接下來的幾天,我照常工作,沒有格外地在意這件事。
郵件系統也沒有新信息的提醒。
就在我覺得他應該已經放棄了的時候,他的消息又出現了。
「諮詢不可以用郵件嗎?」又是僅僅一句話,還是一句讓人有點為難的話。
用郵件諮詢?
乍一看,的確會覺得不可行。
這怎麼能算諮詢,如何計算時間,如何互動,又如何收集信息呢?甚至在一些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諮詢師看來,只要不是面對面的諮詢,都不能算是心理諮詢。
然而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更多的諮詢師會認為,心理諮詢也需要與時俱進,用更加便捷的方式為來訪者服務。所以在網際網路興起的時代,遠程視頻、語音諮詢也普遍可見。
我的觀點傾向於後者。
畢竟諮詢最終的受益者是來訪者,應該在最大的自由度內,由來訪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這樣也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來服務不同地區的人群。
不過,這需要在事前對來訪者進行提醒。通常而言,面對面可以更加直接地接觸彼此,感受彼此的存在和情緒,更有利於關係的深入和互動,諮詢師也能準確地進行觀察。
儘管如此,在某些情況下,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進行面對面諮詢。
比如,像現在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確特殊,一般來說,來訪者為了能夠更多地接觸到諮詢師,會選擇當面談話或者視頻,至少是語音。
執業這幾年,倒也不是沒有見過類似的情況。
這是一種反向的需求。
比如,他 她正是因為在與人接觸上有困難,才來求助,可以說這正是他的問題所在。
又或許他 她對於自己想要求助的問題,感到過於羞恥。